王傳新
【摘要】創新是時代的“靈魂”?!笆谥詽O”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師對教學規律的遵從,也是學生創造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學會歷史智慧的“捷徑”。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小竅門
一、讓“記筆記”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學方面有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那就是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筆記。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筆記訓練。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以下幾種筆記訓練:
1.抄寫。這是一種較普遍的筆記訓練。這種筆記可抄寫有關參考書上的重要歷史資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數據等;也可抄寫教師擬定的或有關學習參考資料上的習題、習題答案要點等;還可以抄寫歷史專有名詞中容易寫錯的字或字數較多難記憶的名詞,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記下口訣:“橫戌點戍空心戊”,還有難記的外國地名、人名等。通過這樣的抄寫練習,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書,在聽課時、預習時或復習時進行隨手的筆記。眉批筆記要求在教科書的重要句、段下邊標上圓點、直線、波浪線、雙線、加框等符號,或者把學習時產生的心得體會、評論、疑問等記在書頁的空白處。這種筆記簡單易行,邊讀邊記,下一次在閱讀教科書時,眉批筆記就能起引導作用,各種符號也能使學生很快找到要點、重點。
3.課堂筆記。課堂筆記即學生隨教師的講授而做的筆記。它要求學生抓住課堂教學的主線,記下教師講課的板書提綱、講授重點或難點,記下教師補充的內容,也可記下在聽課時所產生的聯想、新的認識或疑問。課堂筆記中,學生可在筆記旁邊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補充、修改,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各種符號、字母、縮寫來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記下相應頁碼,以便查找。
二、學會“加工”知識,形成層次分明、內容相聯的知識體系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加工”過程,是對歷史知識的整理、分析和綜合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整理歷史知識體系,是學生在知識層次的重要學習方法。
學生在整理知識體系時,首先,必須先對教材仔細閱讀,才能找出知識點。一旦把知識點正確地整理出來,知識點就會在學生的頭腦里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這樣就能把握教材的脈絡。如:在講授《世界 歷史》上冊第1課《人類的形成》時,我提示學生:這一課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氏族公社”兩個子目,在第一個子目“人類的出現”中包括人類的形成、人類的進化、人種的差異,在第二個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現原因及其發展過程。
其次,學生在整理知識體系時,還必須學會運用思維方法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使教材內容條理化、要點化,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最后,學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整理方法后,還要進一步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等進行疏理、概括、歸納,找出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并得出歷史規律的能力。如:在講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后,我指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從時間、導火線、根本原因、過程、結果意義、性質等各方面歸納出知識體系,使學生對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過漫長的、曲折的、復雜的過程”這一歷史規律。
三、學會融會貫通,在學科“交叉”中學習
歷史以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為研究對象,歷史知識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闊和豐富。所以,教師要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使學生“交叉”學習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歷史。如,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英國斯圖亞特王朝、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法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再如:金字塔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為出入口?要運用數學上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來進行回答。還有地理上地圖的知識、哲學上矛盾運動原理等。教師指導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各學科知識,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四、“以史為鑒”,學會“歷史”地看待現實問題
學習歷史,不僅要了解人類社會的過去,更要從歷史中獲得教益,學會歷史的智慧。對前人的失敗和成功,我們不僅要客觀、全面地看待,更要讓其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發揮參謀和借鑒作用,讓歷史和現實統一。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發揮歷史學科對現實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來觀察、分析當前社會熱點,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今天,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的“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主張中就能得以體現,事實證明孟子的思想正確無誤;中國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歷史的教訓在告訴我們,“閉關鎖國”,中國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們為什么要反對臺獨?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有大量的史實可以證明,中國的主權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來分析這些熱點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擺脫所謂的“歷史無用論”的困惑,感受歷史的智慧。
五、學會科學記憶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1.壓縮記憶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化繁為簡,把內容壓縮成少數幾個字的記憶方法。如:新文化運動的四個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可壓縮成陳、李、胡、魯。
2.聯想記憶法。是將已有的知識,加以改造或聯想,賦予新的含義。如: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用“悲”“?!倍值闹C音,組成“悲哀”一詞來記。
3.等距離記憶法。是根據幾個歷史年代間的相等差距的記憶方法,好處是只要記住了其中一個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幾個年代。如:相距兩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依此類推還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六、掌握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對歷史題的解答,教師要教給學生“立足史實”、“全面綜合”的基本方法,在日常訓練中“小題大做”、“大題小做”,即對選擇題,不要局限于能選出正確答案,還要看看其他選項能讓自己想起什么相關的知識;對史料分析題等,將答案精簡成組合型選擇題,以方便記憶,在考試時再擴展一下,就會要點齊全,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歷史題的解答中,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拘泥于課本;要聯系自己的知識,不要從單個角度看問題,要注意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思考問題,力求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