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
2017年開始,多省將啟動高考綜合改革,高考采用“3+3”模式,由考生根據所報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考試科目組合上不分文、理科。面對新變化,地理老師該如何應對,培養學生興趣地理?
一、運用語言魅力,吸引學生關注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理教師課堂上如果能讓學生不再感到學習枯燥無味,理解、消化地理知識速度與程度大大提高,選考地理的學生將會大大增加。
1.懸念導入引趣法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導入方法,如采用歌謠法、地理故事等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例如:講授“季風的形成”之前,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諸葛亮為什么知道火燒赤壁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呢?”懸念一出,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2.趣味語言激趣法
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趣味語言,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比如:引用諺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分析鋒面雨,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講授上海區位優勢時,出一個謎語“船出長江口”(猜一城市名)讓學生猜,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調劑學生學習情緒;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優美的詩情畫意使學生回味無窮;借用田震的《黃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很自然地把季風知識引入課堂,學生的興趣全部調動起來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科學學習方式
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更重要,地理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學會地理學習。
1.自主學習方式
運用“生疑一質疑一釋疑一拓展”模式,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學,學生在自學中發現自己能力范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在交互過程中提出疑難問題,簡單問題立即解決,不能解決的重難點問題經篩選,讓全體學生參與討論;對知識本身作深入探討,領悟知識之間深層的聯系,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改進,提出獨特見解;通過練習,對學習的知識嘗試記憶、實踐運用、反思調整、深化發展。地理教師在課時設計與教學實踐中與學生一起確定學習目標及最佳實現途徑,指導學生形成預習、學習 、反饋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
2.合作學習方式
運用“目標情境一實踐活動一師生互動一自主評價”模式,教師創設目標情境,學生通過閱讀,明確學習目標,積扱思考知識的縱橫向聯系;在小組內交流和研究,發表己見,篩選最佳意見和建議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參與全班交流;各小組針對學習目標發表小組意見,傾聽他人意見,分析比較各組意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形成性評價訓練題,自評分析錯誤原因,交流解題方法,及時反思糾正,教師參與評價。以講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為例,教師提出我國四個典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東南地區、西南地區,讓有去過這些地區旅游的學生分別上講臺講述自己感受到的該地區自然、人文特點,猶如“一石擊破千層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3.探究學習方式
運用“發現問題一收集信息一提出假說一得出結論”模式,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將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集中對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進行研究,或由學生共同討論,或閱讀教材,或觀察、實驗等,以收集整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資料;在分析推理資料的基礎上,形成假說并提出驗證假說的實驗設計方案;由個人或小組共同實施方案,對問題形成一個合理的解釋,得出結論,或提出新問題,重新設計實驗,用不同方法組織資料,解釋資料,再一次進入探究過程。
三、形象直觀教學,化解抽象難題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課本、地圖冊中的彩圖形象生動的畫面、詳盡活潑的語言描述,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充分利用地理掛圖,如“寒潮源地與路徑圖”、“中國東部鋒面雨和雨帶的移動圖”、“世界時區圖”、“臺風路徑圖”等,重點突出,學生一目了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預設問題求解,培養邏輯思維
老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先預設好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課堂上啟發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以復習“晨昏線”為例,課前設計一些問題:①如何判斷晨線和昏線?②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角是多少?③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是多少?④什么情況下晨昏線與經圈重合?⑤如何根據晨昏線和經線的關系判斷某地的日出日落時間和晝夜長短?⑥你還發現了哪些與晨昏線有關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主干知識點主動拓展延伸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加快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進程。
五、運用“思維地圖”,提高教學效率
思維地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簡單卻又高效,運用圖文并重的方式,從圖中直觀揭示出事物間內在聯系及彼此的隸屬關系,記錄簡單輕松,閱讀起來一目了然,在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能更快的融入課堂中,更快的跟上老師的思路。
六、運用微課導學,滿足個性需求
“微課”是在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突出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技能點,讓學生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是學生課外延伸的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最好載體,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七、開展第二課堂,激發探究樂趣。
積極開辟地理第二課堂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輔助,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重要舉措。如地理模型制作、環保漫畫、地理攝影、環保小論文、手抄報、氣象觀測、地理墻報、野外地質地貌考察、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性學習等。這些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深化知識,增長見識,豐富情感,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地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