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蘭
“你真能干”、“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比誰都能干”、……這些激勵語,是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經常都會用到的。孰不知,激勵性評語用得不恰當,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會產生負面影響。
過去我認為,只要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使用激勵性語言沒有壞處,只有好處,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也是當前課改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不加選擇地使用一些鼓勵的話語。如:我在教學生做思考題和拓展題時,我常說:“看誰最聰明,能自己獨立把這道題做出來?!逼鋵嵞茏鲞@類題的,一般也只有幾個特別好的學生,而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當我評講完題后問:“是這樣做的舉手?”好多沒做對的學生都舉起了手,可為了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我還是表揚了他們。慢慢地,當做這類題時,自己動腦認真思考的學生越來越少,更多的學生是等著老師講了以后,他照著做。我不知道我這樣教學失敗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我在教育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賞識不當也是傷害》。其中講了一個故事,“一位中國學者在北歐某國一位教授家做客時,撫摸著教授小女兒的頭發說,你長得多么漂亮,真是可愛極了!說著便把帶來的禮物送給了她,小女孩微笑致謝。教授等女兒退走后,嚴肅地對朋友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驚。教授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夸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于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系,你夸獎了她,孩子小,不會分辨,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的孩子,這就走人了誤區。不過你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彌補。有一點你是可以夸獎她的,這就是她的微笑和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笨戳诉@個故事,我認真分析了一下,我發現我的評語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因為小學生的判斷力和識別能力比較弱,往往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老師說我行我就行,老師說我比別人能干那別人就不如我,往往具有較強的盲從性。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有意無意地向他們暗示,“你比他們更能干”“你最聰明”……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惟我獨尊的不良心態,從而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當老師讓大家對某位同學的表現作評價時,很多學生站起來會說同一句話:我覺得他讀得不好,我覺得他寫得不好,我覺得他說得不好,我覺得他做得不好……在他們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短處,而不是優點,別人沒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試想,小學生在這種不良心態的長期影響下,能養成謙虛好學,敢于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好品質嗎?
前面的教學案例中,不管學生做對與否,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這就使得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也就不能虛心地向能做的同學學習。而能做的同學心里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做得對做不對都一樣能得到老師的夸贊,我何必去動腦筋想呢?如果老師在課堂中經常不經意地犯這樣的錯誤,一方面會使部分學生養成自吹自擂,瞧不起別人的壞毛病,另一方面會使學生養成懶惰、不愿動腦筋思考的習慣。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表揚和稱贊。為了得到老師的稱贊,他們會用撤謊的方式來表現自己能干、行。
而還有一種可能,未得到表揚的同學是大多數,老師的認可就是同學們爭相要做到的。一旦這種贊嘗給了個別或部分同學,會對大多數同學造成壓抑,如果這些同學發現受表揚的同學是做假得到的表揚,會誤導其他同學下次一樣作假,甚至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這種不良的習慣。
因此,教師在激勵學生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要說老實話,而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流暢、熱鬧,滿足部分學生的虛榮心。課堂中老師的激勵語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能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養成良好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