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璐



摘要:指出了傳統城鎮化的投融資主要依靠與以抵押土地為主要形式的土地財政和稅收等因素.而這種方式由于市場的不穩定性以及政府政策的相應調整而將潛在風險暴露在外,因此,解決資金缺口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難題。從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實證分析了金融發展水平與城鎮化進程的相互關系.探究了金融相關率、金融深化率以及農村存款比重這三種不同金融指標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的作用關系.根據分析結果與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相應的促進城鎮化建設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投融資路徑;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203-04
1.文獻綜述
遲福林、辜勝阻、唐任伍、曾業松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是以人為本,擴大內需。顏曉峰、陳炳才、唐任伍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全而發展、深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在CNKI中以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機制為檢索詞,搜索發表論文達到89200條,研究結果表明,創新和完善投融資機制對新型城鎮化建設至關重要。王紅珠認為,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的創新需要從政策創新、平臺創新、機制創新和金融創新四個層面展開。陳倫盛、許峻樺、辜勝阻,曹譽波,李洪斌、周阿利等分別對城鎮化進程中投融資困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破解難題的路徑選擇等進行了研究。過去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定性分析,鮮有結合城鎮化發展與相關變量做出定量分析。本文的創新點就在于將新型城鎮化投融資建設的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綜合闡述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來具體分析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水平的相互關系,使得文章更有實用價值。
2.城鎮化建設投融資現狀及問題
未來10~20年將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新一屆政府主要推動的一項經濟政策,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必然會擴大我國的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而與之相對應,建設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解決好投融資問題是城鎮化順利進行的關鍵。在與我國城鎮化投融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這三類項目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國的城鎮化融資渠道由最初的財政支持到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進行,逐漸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但是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傳統融資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露。
2.1城鎮化建設資金供給不足
由于城鎮化建設的主要三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都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和低收益性,很難只借助市場資金的力量來完成融資任務.①因此基層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是城鎮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而稅收則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體部分,但是各地地方財政稅收需要首先支持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的支出,扣除這些以后,可用于建沒城鎮化的資金就非常有限了。
經濟學中的“諾瑟姆曲線”告訴我們,城鎮化程度由30%上升至70%這一區間是城鎮化率上升速度最快的階段,而對于大量資金投入的需求則是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除此之外,以家庭農場、科技型農業企業以及專業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這些也對資金的需求規模提出了更大程度的需求。
2.2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呈現“難以為繼”的局面
由于土地財政可以帶來迅速的繁榮,在短期內可以讓地方財政取得巨大的收益,因此在城鎮化的初期階段,地方政府過多的依靠于以土地財政、土地金融、土地擴張為核心的出讓土地使用權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否認,土地金融在城市化進程的初期發揮了重要且積極的作用,但是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有著其同有的缺陷與弊端,如不可持續性、助長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短視性、容易引發矛盾和腐敗問題等,更為重要的是不利于城鎮化的長足發展與深入進行。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抬高地價,在獲取較高收益的同時會導致房價與租金的上漲,使得城鎮居民的生產活動成本有所增加,違背了城鎮化發展的初衷,另一方面,用以土地財政為基礎的預算外資金來支持城鎮化投資資金這種模式有著較大的風險,風險會隨著時間而累積,一旦房地產出息泡沫,地方債務問題將會十分突出。
2.3地方投融資平臺蘊含風險,有待健全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地方政府債務急劇擴張,融資平臺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①融資金額巨大,極易形成巨大規模的政府債務。由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是以政府劃撥的土地、廠房、股權等作為登記資產,而這些資產的變現能力不強,融資中的擔保主要是靠地方政府財政來達到,在我國經濟低位運行和土地財政不景氣的情況下,債務償還風險加大,容易引發社會的不穩定。②融資平臺內部運作不透明不規范導致權責不明,治理結構不完善。③融資平臺缺乏外部約束機制。在平臺的運行過程中,由于對地方政府的融資規模和數量都沒有明確的監管和制約,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忽視實際的需求,片面的追求數量而超出政府的實際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平臺從銀行取得貸款后將其放入統一的資金池中,再由不同的項目進行分別調配,銀行無法對其行使監管職能,無法知道資金的具體用途。
2.4投資主體單一,融資空間縮小
參與城鎮化建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跨國公司以及個體工商戶投資所占的比重較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頂層設計,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國際金融環境不穩定的影響,潛在的金融風險將逐步增加,隨著國家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監管的趨緊,新型城鎮化的投融資空間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擠壓。一方面,地方融資平臺創新完善了各種拓寬投融資渠道的方法,例如通過信托產品、金融租賃等方式,這些舉措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比,但是從另一層面上增加了風險識別的難度,不利于金融體系內部對系統風險的監管和控制。另一方面,國家對地方融資平臺的監管政策趨緊意味著監管政策越來越精細化,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空間將會大大縮減。
3.實證分析
上文重點分析了城鎮化建設中對資金的急切需求以及資金缺口出現的原因,但是對于金融的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相互關系還未得出明確結論,基于上述疑惑,下文做出金融發展情況與城鎮化建設二者之間的實證分析,以求得出合理結論。
3.1變量和指標的選取
在被解釋變量方面,選取人口城鎮化率(UR)為我國城鎮化水平的衡量指標,這一指標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我國城鎮化水平的發展情況與發展進程。UR指標與城鎮化水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UR數值越大,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應越高。
UR(人口城鎮化率):城鎮人口/總人口×100%
在解釋變量的選擇方面,選取了以下三個相關指標。
(1)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FIR(金融相關率)。金融相關率是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金融資產價值與國民財富的比值,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標,FIR與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FIR(金融相關率)一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GDP×100%
(2)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FD(金融深化比率)。金融深化比率是羅納德·麥金農于1973年提出來的概念,是用來衡量一國金融發展深度的重要指標。通常被表示為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金融深化比率與金融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數值越大則證明一國的金融發展深度越大。
FD(金融深化比率)=M2/GDP×100%
(3)農村存款水平的指標:農村存款比例。農村存款比例是用來反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農村存款水平一般用農村存款與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值來表示,且農村存款比例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RD(農村存款比率)=農村存款總額/金融機構存款總額×100%
文章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選取1990~2013年數據,時間跨度為23年,根據數據計算出UR(人口城鎮化率),FIR(金融相關率),FD(金融深化比率)以及RD(農村存款水平)。
3.2時間序列分析
由圖1所示,UR(人口城鎮化率)呈現逐年緩慢上升趨勢,并且1990年左右的上升幅度小于近年的上升幅度,說明城鎮化率的變化率也呈現上升的趨勢,由城鎮化率與城鎮化發展水平正相關表明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越來越快。FIR(金融相關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有些波動但是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并且2013年的FIR數值幾乎是1990年FIR數值的兩倍,說明在這23年的時間里,我國金融發展水平有著顯著性的提高,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呈現樂觀趨勢。FD(金融深化比率)與FIR(金融相關率)變化趨勢大致相同,雖然在2006~2009年的時間里呈現短期下降,但是總體趨勢上升明顯,金融發展情況樂觀。農村存款水平總體變化趨勢不大,在1990年之后呈現上升趨勢,但是于2000年開始逐年緩慢下降,24年的時間跨越并未存在顯著變化。
3.3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為了防止因為序列的不平穩而導致的偽回歸現象,利用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檢驗方法來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用EVIEWS7.O檢驗,結果如表l。
由表1可知,在當顯著性水平為5%時,對各變量做一階差分之后的檢驗值都大于其所對應的臨界值,說明四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所以UR,FIR,FD和RI)都是一階單整序列,說明這些隨機變量的歷史和現狀具有代表性和可延續性。
3.4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的目的是檢驗四個變量所組成的回歸方程是否穩定,若結果是穩定的,則四個變量的長期關系便可以用表2和表3來表達了。
由Johansen協整檢驗的軌跡統計和最大值統計結果,在至多有兩個協整向量時,統計值在5%臨界值之內,根據Johansen檢驗規則,判斷存在兩個協整向量。
3.5格蘭杰檢驗
由格蘭杰檢驗結果(表4)可知,FIR不是UR的格蘭杰原因,UR是FIR的格蘭杰原因;FD不是UR的格蘭杰原因,UR不是FIR的格蘭杰原因;RD是UR的格蘭杰原因,UR是RD的格蘭杰原因。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城鎮化促進了金融產業的發展,而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缺乏資金的城鎮化建設不能得到實現。金融發展深度指標FD與UR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明顯,說明現階段金融發展的深度與城鎮化的建設之間并無過多的聯系,二者相互獨立。
農村存款比率指標RD與UR之間互為格蘭杰原因,這說明RD與UR之間相互影響,農村存款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農民生活水平,一方面可以反映金融行業整體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隨著城鎮化的推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進而居民存款數額增多。
3.6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1990~2013年的相關數據對我國城鎮化水平與金融發展水平的相關變量的實證分析結論如下:
由格蘭杰檢驗的結果可知,我國金融水平的發展不是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而我國城鎮化發展是金融水平發展的原因,說明金融水平的發展對我國的城鎮化的發展水平的影響不顯著,而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對于國家金融水平的提升有顯著性影響。由此可以推導得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是推動我國經濟更好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而金融水平的發展對于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不顯著則可能是我國尚屬于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水平未達到一定程度,由此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城鎮化的建設作用不顯著,因此,我國應該盡快完善相關的金融體系與制度,促進金融水平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
4.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的創新
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是基于傳統城鎮化進程中不健康不完善的投融資機制以及上文實證分析的金融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結果而提出,其目的是化解城鎮化進程中資金缺口的危機,促進城鎮化平穩健康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金融水平的提升,基于現階段我國金融水平對城鎮化建設促進作用不明顯的實證結果,應當盡快完善與此相關的金融制度與體系的設立,創造利于金融發展的環境。關于創新投融資機制的具體內容,分為四個基本點進行詳細論述。
4.1投融資體制改革
4.1.1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是農村改革建設中不可避免需要優化的要素之一,通過土地的確權流轉,激活以勞動、資本、土地為代表的三大生產要素,土地才能作為一項優質資源參與到資源配置中,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的活力與效率。通過轉包、租賃、互換等方式出售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民將土地承包給專業大戶,由專業大戶根據不同土地的不同特點來綜合利用土地,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發展農業規模經濟,增進農村經濟的活力與效率。
4.1.2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則是以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的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骨干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該體系有利于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步伐,進而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
4.1.3完善風險承擔機制
為了讓民營資本安心進入公共建設領域進行投融資,政府和國有、民營資本需要在城鎮化投融資的建設中共同承擔風險,完善風險保障服務體系,彌補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與不足,降低金融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風險。
4.2正確處理城鎮化投融資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基礎。首先,要明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的投資領域。由公共產品理論可以得知,政府的基本任務是主要做好純公益性項目,如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等,而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準經營項目方面,以消費者付費加之財政適度補貼的方式實現,通過引入多元化的社會資金,一定程度地分散財政風險,減輕地方的財政負擔。政府應當完全放開經營性項目,由市場匹配相應的融資、建設以及運營。其次,要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這包括建立投資計劃、評估投資風險,增強投資計劃的公眾參與度以及決策透明度,實行權責一致性原則等。最后,政府應當加強市場監管管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空間擴大化的發展,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民間資本投資運營的監管力度,這些包括制定科學的特許經營方案、制定嚴格的服務標準、引人公共監管等多種方法。
4.3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
解決城鎮化資金供給不足的關鍵之處在于擴大投資主體的范圍,鼓勵吸引民間資本的參與度,解決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阻礙性因素,這些都需要完善政府政策的制定。
創新與新型城鎮化投融資建設有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等,通過這些政策的導向,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城鎮化建設中去。政策創新需要充分考慮城鄉差別與不同的需求,在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方面進行靈活性的安排,盡量引導城鎮化建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模式多樣化,一定程度地放寬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數量與規模,極大限度地探索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與收益相關的項目投資建設與運營模式,復制并模仿,減輕政府債務負擔。防范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關鍵在于控制高速增長的債務總量,加快現金的流動速度,確保政府擁有足夠的資金償付債務,從而使得經濟增長與債務的借還得到良性的循環。為了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內涵的多樣性、投資融資的規模性,政府財政應該作為引導資金和杠桿資金,引導民營資本和外部資本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模式的主導力量。
4.4多樣化投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新型城鎮化建設蘊含巨大的投資需求,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突破投融資渠道的瓶頸,并提供足夠的流動性證明和安全可靠的中長期資金來源,那么我們就能將潛在需求轉化為投資需求,就能促進經濟的平穩持續增長,加快追趕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的步伐。這樣看來,投融資方式、渠道的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①推行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中一項重要的市場化的手段,通過發行地方債券這一方式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融資問題。②推進金融創新,完善開發性的金融工具。首先要創新信貸管理制度,增加對城鎮化的信貸融資供給。然后要發展以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民營金融機構,用農民自己的力量來支持自己的創業以及經濟的發展,讓農民自食其力。③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健全PPP制度框架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建立起一種長期合作的關系,使政府與個體能夠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從而增強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