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湖南長沙)
春風綠遍江南岸
——來自“精準扶貧”一線的報告
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湖南長沙)
策劃人語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調研扶貧工作時發出的號召。我國需要“精準扶貧”來助力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從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可見一斑。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十三五”時期的脫貧目標: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可見,“精準扶貧”無疑是當下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扶貧工作的主要方式。
專家認為,“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相對稱呼,是針對以往粗放式扶貧而提出的一種精準到人到戶的新的扶貧模式,是從業務工作到具體工作的轉變。“誰貧困就扶持誰,是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彰顯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如今,在全國各地,“精準扶貧”都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同時,我們也要預防“精準扶貧”中產生新的問題,諸如腐敗就是眾人所關心的。過去不少地方的“粗放扶貧”工作中,存在著一些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的腐敗問題。實施“精準扶貧”,在很大程度上能解決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在“精準扶貧”工作步入正軌的同時,如何預防新的腐敗問題再生,是亟須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比如,拓寬監督渠道、精準發現問題線索,以零容忍態度遏制腐敗增量,精準“靶向打擊”,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加大問責力度,公開通報曝光,形成強大震懾,凝聚各方力量,加強扶貧資金監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措施。而要遏制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為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紀律和作風保障,紀檢監察機關同樣不可缺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