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波
從初中物理新標準來看,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用規律的自然科學,必須從以下幾點考慮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抓好教材的理解
1.新教材內容覆蓋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探究學習上。
2.新教材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不僅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
3.新教材較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系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代科技的介紹等。可以說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統一。
4.新教材特別重視與其他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關重要。
5.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二、抓好基礎知識的傳導
物理課是八年級開始的一門新學科,對初學者來說往往有新鮮感。但是,若這種新鮮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師不及時深化,那么將是教學的失敗。所以,教學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礎知識的傳導。老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備課。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將這些引入到教學課件和教學實驗器材中。如新課程標準中,學生要求初步認識能量、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機械能、內能、電磁能和能量守恒等內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應用,能初步認識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老師可以動手設計一些小實驗,如以兩個小磁鐵之間的磁性推動小木車的快速運動,兩個物體的撞擊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現場試驗。還可以現實案例或者多媒體的形式做成動態的幻燈片宣傳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提前預習,鼓勵學生課前自己查資料,從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三、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學新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有一點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的。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中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生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開展實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物理現象過程,能學會簡單描述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發現一些問題,還能及時提出問題。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實驗方案,學會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學信息,形成信息處理的方法,并能對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斷意識,還能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極大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與此同時,教學工作者應該鼓勵學生課下設計實驗,或者根據課外資料,模擬物理實驗過程,增強學生物理實驗動手能力。并且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實驗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和討論記錄,教師則做好實驗分析總結。
四、打造和諧課堂,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只有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因此,構建愉悅和諧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和諧課堂,才有利于教學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在和諧的課堂上是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的。在和諧的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以學生對老師的喜愛,能把這種喜愛轉移到課堂上,能高效地接受老師的教誨,容易接受知識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識,還能使學生愿意和老師交流想法、學習中的困難和快樂,能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生活。
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以生活實例讓學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帶動學生思維的運轉,引導正確的思考方向,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提高認知興趣,培養求實的探索科學的作風。
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不可否認的。學生的認知基礎、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在一個集體中是有所差別的。因此,和諧的課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實現差異化的教學培養模式,盡量使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接受知識的傳播,從而掌握知識、學會運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