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瑩
摘 要: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日漸成為素質教育的新的生長點,但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心理健康標準混亂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標準,實施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正逐步得到貫徹和落實,由此而得到高度重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新的生長點。為推動此項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12月7日下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具體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還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著一個正確的軌道順利的發展,需要我們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品味和深思。
人的心理是一個結構復雜、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每個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現各自獨有的一種狀態,很難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定位在固定的點上。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不斷變化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時時刻刻、方方面面都能合乎標準,個體偶爾出現的不健康癥狀,并不意味著心理就不健康,教育者應當以這樣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心理。
在學校,一些教師在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時,常把學生暫時的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同穩定的人格特質相混淆。學生一時的情緒波動并不代表心理出現了異常,人應該只有在體驗到不同的情感時,才能說明心理是正常的。如“最近一兩周感覺有點焦慮”,但在結果分析時卻將其看做是特質性。事實上,早有大量研究表明,輕微的焦慮感能促使個體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師在判斷學生心理是否健康時,應該注意區分暫時心理狀態和人格特質,盡力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正常心理問題和異常心理問題,前者指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的、穩定的,具有一定年齡特點的心理行為特征,是一種常態。人的心理與生理一樣,免不了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個心理上絕對正常的人,就像一個生理上絕對健康的人,我們很難找到從小到大一輩子身體絕對沒有問題的人,心理也是一樣。后者是相對正常心理而言的,教育工作者應做好各種預防與治療工作,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標準主要是根據大多數人的行為表現為依據而確定的,其落腳點在于尋找共性,例如“這個學生的成績處于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等。也就是說,與其他考生相比這個考生考得怎么樣?比較的范圍可小到班級、學校,大到整個地區、國家,完全按照“常模參照”來判斷可能會容易出現偏差。比如大多數中國人使用右手吃飯,少數人吃飯用左手,這少部分人就是不正常的嗎?現代社會的不同領域需要具有不同風格與特長的建設者,由于現代社會對創造性的迫切需要,創造性能力培養的意義毋庸置疑。由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這樣一個困境:一方面,依照“常模參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學生按照大多數人的發展軌跡來發展,這很容易扼殺學生的個性,以致培養不出有創造性的學生,另一方面,過多強調學生個性的張揚,又可能會使心理健康無法確定統一標準。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共性與個性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順利進行。
現行的部分學校,名義上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并開設了心理健康課,但實際上并沒有專業人員,有些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有關部門檢查,心理咨詢室就是虛設,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虛名。由于學校健康教育的經費不足,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導致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沒法開展,預防與治療就難以在學生身上體現。國外有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在學校接受一天的教育,還不及他上學路上10分鐘受到的教育效果顯著。這點說明,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而言更重要。
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內部,應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開展輔導性活動。家庭教育是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徑。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小學生需要得到父母、長輩的尊重、愛護,同時要避免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正確的愛會使孩子的生活充滿安全、歡樂和信心,會為健康的心理素質打下良好基礎。社會實踐活動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徑,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是雙重的,因此在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同時,社會應當干預學生所接觸的社會環境,引導他們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對于每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大事。面對當前人類的心理危機,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便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要始終銘記:心理健康乃生活幸福之源。全民心理健康,全民心理素質水平高,乃人才興國之源,人才強國之本。只有從這樣一個高度認識心理健康,才有可能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
[2]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