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厄普代克創作的《兔子四部曲》,反射出的社會歷史意義深刻。他以這部作品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美國的社會文化以及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問題。他的寫作手法細膩生動,對邊緣人、信仰危機和宗教的世俗化方面進行研究,將美國中產階級社會的生活圖景展示了出來,深刻探析了包括宗教、家庭以及婚姻等社會問題,真實再現了當代美國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兔子四部曲》;美國社會文化;信仰危機;宗教世俗化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3-0037-02 收稿日期:2016-06-28
作者簡介:劉 鑫(1984—),女,山東泰安人,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一、前言
作為美國當代的現實主義大師的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創作出轟動一時的《兔子四部曲》,這部作品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涉及的內容包括美國的政治、文化、宗教、經濟等,從多個方面描述了美國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現象,《兔子四部曲》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學成就。在這部作品中,厄普代克以哈里這個美國人作為主要線索,從他的身上折射出當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長起來的一批人,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當時人們所面臨的生活現狀以及當時的精神面貌。
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到作者對當時美國文化的深深不安。在本文中,作者以主人公哈里的逃離為線索,從社會文化現象的本質出發,深刻剖析美國的社會文化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源頭。
二、 邊緣人
“邊緣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他認為人分成兩類:中心人和邊緣人。中心人,是世俗的,是大多數的,他們在這個物質社會里如魚得水;邊緣人,是精神上的先行者,是稀少的。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信念,由于思想的獨特性,平常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人是個別的;他們在生活里大部分是頹廢、內向、與社會幾乎格格不入的。當某種因素激發起他的意志,將一越而出,讓人刮目相看與尊敬。只有那極少數的邊緣人,他們的名字和思想都凝聚成了一個個閃光的里程碑,成為人類歷史的重要節點和支架。邊緣人通過自己世俗生活的涅槃,升華了整個人類文明。邊緣人的特質之一是金錢地位上的卑微及性格上的桀驁不馴,之二是敢大膽對亞歷山大說“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所以這也注定了他們與主流社會某種程度上的隔膜:一方不愿屈尊以降,另一方則是不屑一顧。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毫無例外地經歷了這一階段。之所以出現“邊緣人”,是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物質相對豐富、精神相對貧瘠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息息相關的。
美國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順勢崛起,在整個世界上的國際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處處表現著一派繁榮景象。經濟社會的發展無法滿足人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導向問題。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反而刺激了精神文明相對貧瘠這一社會歷史現象,加劇了精神和物質的不平衡。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美國的人際交往和情感聯系如蛛網般維系。在這樣一種現狀下,由此產生了游離在中心人之外的“邊緣人”。 “邊緣人”的產生促進了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人類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人類自身所儲存的巨大能量。他們迫切希望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包括以創造價值甚至是造成破壞等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由于處于兩大洋之間,地理位置較為安全,他們以付出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戰后經濟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空前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美國的除了經濟繁榮之外,還包括政治和文化的進步,這場戰爭使得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打破了美國人原有的道德信念和觀念,同時也使得傳統的道德準則消失殆盡。這一時期的產物“邊緣人”由于“自我意識”的覺醒,進而開始考慮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也開始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價值意義焦慮不安,面對死亡所表現出來的恐懼使得他們更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由于他們的思維混亂、精神崩潰、理想幻滅,他們拒絕人類社會現有的倫理體系,而采取另外一種非理性的極端性和顛覆性的行為,進而追求自己對自由和現實的權利。
三、信仰危機
宗教文化是美國重要的文化屬性之一。經過數次世俗化改革的美國基督教,為美國中產階級長期的、寂寞的個人奮斗提供了有終極希望光環的精神支持。其中,被美國人普遍接受的主要宗教信條有“合理或理性”“禁欲”“終生”和“天職觀”,這些信條通過世代演化和發展,最終形成了美國人共同信仰的某些倫理模式,如對邏輯性強、以數據分析為主的理性研究方法的認同;對機械的、制度化的科層機制的信賴;強調個人的自我奮斗,崇尚個性的張揚等。
這些社會共同體的倫理模式,也使美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更趨向于采用邏輯嚴謹、條理明晰的定量分析方法,喜歡運用自然科學。美國是“上帝的國家”,作者深切體會到了宗教的衰落,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傳統的宗教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此時美國人的信仰早已不是抱著對上帝絕對忠誠的精神寄托。
在《兔子,跑吧!》中描述教堂的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教堂中聽到的根本不是神父的聲音,而是魔鬼之聲。牧師的感化對哈里來講,并沒有絲毫的作用。哈里的行為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即 “星期天上教堂現象”。宗教對于這些人來說,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懺悔與感悟,只不過是他們星期天早上一個根本不走心的習慣,而且上教堂對他們來說也不能提供任何的幫助。哈里即便跟這些邊緣人并不完全一樣,但是在對于宗教的虔誠上以及對于宗教精神的理解上是一樣的。他的處境代表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信仰的危機和青年人追求人生意義的苦悶。厄普代克曾經不止一次暗示美國傳統文化及傳統道德價值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嚴重缺失,美國人在文化上的優越感正在一點點地崩塌,他們面臨著嚴峻的精神空虛危機。以哈里為代表的“邊緣人”失去了以往支持美國人不斷發展繁榮的精神支柱。“兔子”在觀念上無法徹底擺脫傳統道德,而他的生命表現則要求超越這種道德,現實中還不存在同時兼顧的解決方案,他不得不陷入道德困境之中。整個作品也就不得不在“啊!跑,跑”中結尾。
四、總結
厄普代克塑造了以“兔子”為代表的一個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精神危機、社會空虛的特殊背景下的典型人物。作者刻畫的是一個相當平凡但是卻又充滿精神矛盾的人物。借此人物,作者用細膩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美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而暴露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特殊的當代文化,并以此為契機,層層分析了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全文通過哈里這樣一個角色,描寫了他的精神狀態,以此來折射出美國人當時所面臨的精神缺失以及生活窘迫。對于“兔子”來說,無論是一個追求自由與理想的光榮的英雄形象,還是不負責任的無賴形象,哈里的命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人類的命運。作品中流露出他深深的不安,他的小說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參與爭論,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是關于“道德爭論”,更多的是涉及了文化的問題。文中的“兔子”所面臨的現實和困境除了有淺層次的道德問題,更有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換言之,與其說這是一個人自身的問題,不如說是整個國家所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索金梅,郝蘊志.失敗的抗爭者: 《兔子,跑吧!》中兔子的人格與行為分析.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美)約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萬正方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