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敘事類文章中,插入恰當的環境描寫可以為文章主題和人物的情感表達增光添色。文章從因情定景,移情入景;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角度和修辭手法加以渲染;巧用短句,創設詩化意境;連串式描寫,推動情節發展這些方法入手,對環境描寫的教學作出一些探討。
關鍵詞:敘事類文章;環境描寫;移情入景;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3-0039-02 收稿日期:2016-06-27
作者簡介:黃雅芬(1987—),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第七中學教師,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現在很多初中生在敘事類文章寫作中,只是干巴巴的平鋪直敘,很少有進行環境描寫,或者其環境描寫完全是在堆砌辭藻,不能很好地為文章主題服務。那么,敘事類文章該如何描寫環境呢?筆者將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因情定景,移情入景
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人的眼睛也能根據自己的內心感受,主觀地選擇不同的景物。當一個人的心情愉悅時,他會更多地去注意那些光鮮明媚的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景物可能就會有所區別,這就是所謂的“景由心生”。所以,在環境描寫過程當中,首先要學會因情定景,要明確人物想表現的心情及其時代背景特征,然后選取更能表現這種心情或時代背景的景物。如《羚羊木雕》中的一段文字:“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1]“我”因為母親逼著“我”向萬芳討要木雕,心情很難過,所以,這段環境描寫中選取的也是較能表現這種悲傷心情的“冷冷的月光”這個景物。再比如魯迅先生在《故鄉》的開頭寫的是他漸近故鄉時在船上的所見所聞。當時魯迅回故鄉是為典當家鄉故居,心情難免悲涼。所以這段環境描寫就選取了“陰晦的天氣”“嗚嗚響的冷風”“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這些景物來表現出故鄉的蕭瑟與凄涼,襯托人物此刻悲涼的心情。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一個景物,欣賞的人心情不同,感受可能會大相徑庭。春花春鳥,本來是美景,但對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杜甫來說,卻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到環境描寫之中,讓這些景物仿佛有了人的情感。描寫環境的目的是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不要把描寫當成一貼膏藥硬往文章中貼,或當成一種裝飾品,只是從形式上美化文章。只有在描寫中融進真情實感,敞開肺腑于直陳,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2]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在遇到于勒叔叔之前的一段環境描寫:“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3]色彩明麗的海景烘托了菲利普一家愉悅的心情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然而,在見到落魄的于勒叔叔之后,景色就變得陰郁、濃重起來,“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4]烘托了人物此刻內心的無助、壓抑和絕望。這兩段環境描寫都很好地把人物的情感滲透到景物里,使之情景交融。
二、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角度和修辭手法加以渲染
確定所寫景物之后,還要對這些景物稍加渲染。如何渲染呢?可以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角度和修辭手法對景物加以更細節的刻畫。例如《春》中對春風的描述,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這四種感官,將春風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味。以此類推,寫雨的時候也可以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如從視覺角度,“毛毛的細雨像松針似的落到坑洼里,蕩起一圈圈水紋”;從聽覺角度,“粗大的雨點兒落下來了,打在窗臺上啪啪直響”;從觸覺角度,“雨,淅淅瀝瀝地,滴在手上,涼涼的”。這些描寫,都抓住了雨的特征,從形、聲、色等角度對雨進行描摹,為雨增添了些許神韻。
很多詩文里經常選取落葉來烘托人物對象內心的悲傷之情。落葉,給人一種很悲涼的感覺,如何在它身上加上修辭,讓它變成一個更有生命的載體呢?比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它改成“蕭索的落葉像一只只干枯的蝴蝶”,抓住了落葉的特征,具體生動,形象鮮活。除了比喻之外,還可以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加以描摹。擬人手法運用的關鍵在于把人物的心情賦予這個景物,讓這個景物擁有人的動作、情態。如“葉子耷拉著腦袋,垂頭喪氣的”“蕭索的落葉像一只只干枯的蝴蝶,告別了干枯的樹枝,撲向大地的懷抱”。這兩句都運用了擬人手法,將人物傷心失落的情態、動作加在葉子身上,使它們富有人的情感和生命力。
三、巧用短句,創設詩化意境
用小詞、短句來進行環境描寫,有時會展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把它改成短句“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稍加停頓,就創設了詩化的意境。再比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月亮出來了。今天的月亮特別亮”,[5]簡單的幾個短句,堆疊起來卻有另一番神韻。《親愛的爸爸媽媽》中有這樣一段環境描寫:“凄風。苦雨。天昏。地暗。”用四個詞語一詞一頓,短促有力,加重了天氣給人們的凝重感,襯托人們心情的沉痛,再現納粹屠殺無辜人民的殘酷場景。
四、連串式描寫,推動情節發展
所謂連串式的環境描寫就是圍繞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斷變化,在行文過程中插入一連串的環境描寫,用來襯托作者的感情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夏天的一個夜晚,天氣陰沉沉的,沒有月光。……耳邊的風越來越大了……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過了很久很久,他感覺風小了,雨也小了。……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月亮出來了。今天的月亮特別亮。”這幾段對“風雨”的描寫除了為人物提供相關的背景,為人物心情找到很好的寄托之外,也為文中情節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也有多處關于風雪的描寫,如林沖初到草料場時,寫風雪初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去市井沽酒時,寫雪勢正大,“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離開酒店回草料場時,進一步寫雪勢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那兩間草屋已被雪壓倒了”。這些環境描寫渲染了大雪中寂靜、肅殺的氣氛,給人充滿殺氣之感。除此之外,幾次的大風雪,一次次的矛盾和沖突,也把林沖這個隱忍、本分的人一步步地推向了末路,讓我們領會到“逼上梁山”這個主題。
綜上所述,在敘事類文章中插入環境描寫很有必要,但要注意詳略得當,不要寫得過多、過濫,以免喧賓奪主。同時,還要注意不能只是為寫景而寫景。環境描寫和文章的事件、情境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景為情增色,情為景增添神韻,情景相融,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文章類別、語境和自身的語言駕馭能力,靈活運用上述的幾個方法,定能在文章寫作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七年級語文(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張士靜.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淺析作文中的環境描寫.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九年級語文 (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