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生
摘要:村級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其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很多,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經濟環境,保障了農民的穩定收入,有助于實現國家發展的小康目標,完善新農村的建設。近年來我國“三農”問題愈加凸顯,各層政府十分注重“三農”問題的解決,開始將眼光放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上,就經濟的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集體經濟來拓展。當前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組織正常運作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有助于促進農村農民收入的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仍然存在很多“空殼村”的狀況,經濟發展情況十分不平衡,有很多發展阻礙急需解決。文章主要對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漁業特色村進行了調查分析,分析當地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找出當地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措施,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村級 集體經濟 發展 現狀
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過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十分艱難,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其他地區的農村一樣,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經濟的勢頭不斷加劇,當地村級經濟的發展被忽視,甚至出現擠壓的情況,發展舉步維艱。在農村稅改革之后,當地農村開始出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阻的狀況,當地經濟發展呈現停滯甚至經濟衰退的情況,經濟出現嚴重虧損,導致當地資產嚴重流失,“空殼村”的情況不斷加劇,因此在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局勢下,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受阻,對當地基層政權的鞏固造成威脅?,F就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及如何發展壯大問題,對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以及所屬部分漁業特色村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一、概念界定
村級集體經濟同時被稱為村級集體的所有制經濟,其中包含農業和農村地區不同類型的經濟模式,還包含不同類型的合作社經濟,是農村地區部分勞動者在一定范圍內占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一種經濟共有模式。村級集體經濟能夠將各個農業企業或者經濟單位的生產資料和資產劃分給組織的成員,集體劃分,通過集體組織來分配使用生產資料和資產,同時集體組織的成員可以按照勞動所得的主次對生產要素進行分配,按照該原則對集體的經濟利益進行分配。
分析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類型可知,其主要的類型主要包含三種,第一種形式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形式,其中包含承包制和租賃制,該種模式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作為基礎,將土地和主要的生產資料歸于集體所有的一種農村雙層經營的體制,農村大多數的地區都開始實行了農村雙層經營的體制。第二種類型是合作經濟的一種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第三種類型是股份合作形式的公司模式。
二、鄉鎮村基本情況
2015年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共有行政村27個,漁業總人口50971人,漁業專業從業人員14564人,漁民人均純收入達16619元,超出全市2015年度漁民人均純收入33%以上;漁業總產量260673噸,其中捕撈產量154317噸,養殖產量106356噸;擁有各類漁船2060艘,183952馬力。漁業總產值701179萬元,其中漁業捕撈產值176638萬元,漁業養殖產值22876萬元,漁業加工業產值226603萬元,水產流通業產值275062萬元。
三、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2015年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458萬元。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村級經營性收入953萬元,占38.8%;管理服務費收入147萬元,占6%;村居辦企業和三產服務業上繳承包款收入406萬元,占16.5%;上級拔入補助性收入143萬元,占5.8%;財產租憑收入296萬元,占12%;其他收入513萬元,占20.9%。其中,在100萬元以上的村居5個,占18.5%;在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村居2個,占7.4%;在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村居10個,占37%;在10萬元以下的村居10個,占37%。
四、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基本做法
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發展村集體經濟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集體經濟比較富裕的村
針對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的村來看,他們的做法是:這些村經濟發展條件本身比較優越,能夠充分利用自有漁港、冷庫、制冰廠、船廠、網廠以及三產服務業為重點的漁具修理加工企業等資源,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項目紛紛落地,給這些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逐年壯大,漁民收入穩步增加,村民福利待遇和養老金逐年提高。
(二)集體經濟比較穩定的村
集體經濟發展一般,但是經濟發展整體波動很小,經濟相對穩定的村,他們的做法是:在現有的基礎上保持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和漁業生產的發展,雖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條件有限、空間范圍小,區域環境和自然條件優勢不明顯,但仍然有碼頭、超市、水產批發市場、蝦池等,捕撈漁船較多且比較集中。這些村依靠生產單位上繳的管理服務費、租賃費、承包費等收入來維持村級日常開支,每年基本持平略有盈余。
(三)集體經濟比較貧困的村
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貧瘠的村,自20世紀末實行村集體企業改制,船廠、冷庫、漁船等集體資產逐漸賣給個人,集體經濟逐漸萎縮并陷于停滯狀態,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下降,目前基本上靠村干部上級一點轉移支付以及向捕撈大戶收取一點管理費來維持村級日常開支。個別村全年集體經濟總收入不足5萬元,支付村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員報酬都有一定困難。
五、發展村集體經濟面臨困難
近年來,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體上在逐年提高。比如,2014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人為2275萬元,2015年達到2458萬元,增加8%。但是村與村之間的收入不平衡,差距越來越大。強村集體收入幾百萬,弱村集體收入不過數萬,難以保障正常支出,甚至還有村依靠借貸維持運轉,發展的極端不均衡,影響了總體水平的提高。
(一)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乏積極性
在目前土地、漁船、蝦池等生產資料都承包給個人經營的情況下,村民對村集體經營沒有信心,對上項目、爭資金不感興趣,對占用個人承包的池塘等由集體來搞生產經營有抵觸情緒。
(二)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
很多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信心不足,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知不足,由于少資金、缺少專業人才、缺經驗,特別是缺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成熟思路和有效辦法以及有擔當、有本事的帶頭人,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缺乏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門政策
我國當前的惠農政策中關于集體經濟發展的涉及很少,多數政策重點在于解決“三農”問題,注重對農民耕種的補助和鼓勵,忽視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前的支農惠農政策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針對性和適用性不是很強,現代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宏觀性較強,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
(四)偏遠地區發展條件和環境差
對一些邊遠偏僻村來說,現實存在人口外遷、土地少加上人口分散,既無村辦企業、又無三產服務業,家底薄、條件差、發展后勁不足,發展村級經濟確實有一定困難。
(五)村級資金缺口較大,不利于村級經濟發展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村級新開支項目大量增加,村級資金缺口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經濟的發展。比如:修路、綠化、通水、改電等公益項目及干部各類保險等;雖然絕大部分資金開支有上級補助但還是遠遠不足。
六、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許多相關政策相繼出臺,農業和農村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此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發展集體經濟工作的重要性認知,將其作為重要發展事項,并采取實際行動促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級收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切實用好經濟政策方面注入的村級資金。如“土地征用補償金、上級補助資金、轉移支付資金”等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二)進一步管好用活現有集體資產,對村級集體資產實行產權型管理模式
當地有關部門和組織需要進一步管好用活現有集體資產,對村級集體資產實行產權型管理模式,可以通過村集體經營、出租經營、承包經營等模式,使集體資產做到保值增值,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村民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說到底集體資產管理好與壞是關系到全體村民合法權益向題,如果不妥然管理好這些資產,農村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就要受到一定影響。
(三)切實摸清各村現有經濟家底,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
村干部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切實摸清各村現有經濟家底,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目前有部分村干部對村級經濟家底有多少具體也不十分清楚,為了澄清家底有利于經濟決策和發展經濟。建議村干部對本村范圍內經濟家底進行一次實地盤查,切實理清權屬關系,使集體資產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率。
(四)加強轉移支付力度,保障村級組織運轉需求
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補貼的形式基礎上,需要對農民收入增加的情況進行考慮,分析村干部工資水平低、物價的整體變化導致村級辦公經費增加的情況,還需要考慮到部分必要支出的公共服務經費等影響因素,避免出現村級組織受到以上因素影響出現運轉成本增加的狀況。因此當地政府需要通過加強轉移支付力度的措施來保障村級組織運轉需求。
(五)利用各項扶持措施,強化村級組織自我發展能力
當地的上級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扶持、資金補貼、項目支撐等方式來鼓勵并支持村級組織根據自身發展的優勢來創建新型的增收渠道,強化村組織的整體發展能力,提升村級組織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自我保障能力。上級政府還可以通過部門聯村、以富幫窮、以強帶弱等形式,來促進當地的項目引進、資金引入和技術幫扶,鼓勵當地的村級組織創辦經濟實體,利用優質的服務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在根本上提升整個村級集體經濟的運轉能力和財力水平,最終實現的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六)著眼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當地政府在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著眼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可著眼當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融合當地文化傳統,設立適應不同消費層次、不同類型的休閑服務項目,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帶動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七、結束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好壞和村領導的發展意識與管理能力有關,利用培訓的形式對人員進行改革、選拔和任用,利用激勵制度來強化村級干部隊伍,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和集體管理的能力,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平臺,保障集體經濟的發展效益。注重經營管理制度建設的同時,需要采取對口支持、強弱合作和集體經濟多種模式發展等形式來鼓勵當地專業協會合作起來,支持集體經濟的發展,使其發展朝向資源利用、資產運營和物業服務的方向前進,政府需要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擔當主導作用,但是不可以包辦,需要在發展規劃、項目落實和資金扶持等方面加強措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助于保障農村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行,有助于建設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保持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志權.上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科學發展,2013,03:112-117
[2]黃寒梅.當前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以印江自治縣纏溪鎮為例[N].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3,03:39-42
[3]王品旺.淺談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點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18:13-14
[4]余青華.山東省東營市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14-15
[5]艾孜買提·沙吾爾.尉犁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3
[6]伊全勝.發展完善我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7]嚴明新.溧水縣東屏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09:381-382+386
[8]皮坤乾.貴州民族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對策探析——以銅仁市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