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治瓊


摘要:適度發展家庭農場是渝東南生態發展保護區如期脫貧的有效途徑。本文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渝東南家庭農場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互聯網+;路徑探析;家庭農場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2
家庭農場這種經營模式能有效推廣現代農業技術,能充分發揮特色農業優勢,對家庭農場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是渝東南脫貧攻堅戰略實施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日益發達,網絡支付日益完善,社會平臺日益增多,極大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也給渝東南家庭農場的發展帶來不小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與網共舞”,搶抓機遇,成為渝東南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家庭農場”的內涵、主要特點及意義
1.家庭農場的內涵
“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品。早在上世紀之初,美國、荷蘭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就有了比較成熟而且專業化的家庭農場。在我國,家庭農場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是這樣界定的: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經營的土地規模或養殖規模達到一定要求,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于所從事的種植或養殖業。某種意義說,我國家庭農場就種養大戶的升級版。按土地規模來劃分,我國目前將家庭農場分為五種類型。
在重慶市各區縣,結合本縣的實際,也制定了不同的家庭農場標準。比如,渝東南的石柱縣制定如下家庭農場認定標準。
截止2014年底,石柱全縣有117家農戶達到家庭農場認定標準,計劃到2017年發展家庭農場500家以上。
石柱縣只是提到了家庭農場的下線,沒有提到上線,當然這與家庭農場還處于起步階段有關,真正家庭農場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規模適度。下面把傳統小農戶與家庭農場和企業化農場作一個對比。
家庭農場和傳統小農戶都是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經營主體都是家庭主要成員。但在經濟屬性、生產要素、經營意識等方面家庭農場要明顯強于傳統小農戶。而家庭農場與企業化農場相比較,它們在生產規模、經營意識、技術含量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區別在于經營主體不同,家庭農場主要由家庭成員,而企業化農場主要是雇傭勞動者。而在規模和效益上,企業化農場有著更高的要求,當然也多了用工和成本及規模報酬遞減等企業化風險。
2.家庭農場的特點
家庭農場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農場的參與者以家庭成員為主,除除季節性臨時聘用短期勞動力進行突擊以外,不常年聘用外來務工者,即農場主體具有家庭性。二是家庭農場的規模不能太大,靠家庭主要成員能對農場進行正常經營,經營收入與外出務工基本相當,即農場規模具有適度性。三是通過耕地、林地等流轉,對各生產要素進行適度集中,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即農場資源要素具有集約性。四是通過銷售農產品等形式,變產品為商品,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并且是以所從事的種植或養殖業收入為主,即農場的經營具有主業性。“一業為主”是家庭農場最重要的特征。
3.發展家庭農場的意義
家庭農場能將中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進行有機融合,緩解了企業化農場規模大而不穩和傳統小農戶小而無效的弊病,有效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為渝東南邊遠山區農村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探索一條重要路徑,為渝東南整體脫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互聯網+背景下渝東南家庭農場發展路徑探析
火熱的“互聯網+”讓很多傳統行業飛速發展,同樣,它也可以為渝東南家庭農場發展注入無限能量。互聯網對家庭農場而言,最大作用不是顛覆,而是改良和改善。“互聯網+”這種開放、互動的特性,將改變家庭農場發展的整個產業鏈,“互聯網+”對家庭農場的的整個環節(包括生產、經營)都要順勢而變。
1.用“互聯網+”規范土地流轉
發展家庭農場要改變山區農村土地林地碎片化零散分布的現狀,對其進行流轉集中經營。通過“互聯網+”等媒體,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地對有關家庭農場的政策和信息進行充分宣傳和介紹,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觀念創新。讓那些具有現代農業生產新技術的青年人,特別是外出務工者回鄉進行耕地、林地流轉,參與家庭農場建設;讓不能回鄉創業的農民,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將自家的閑置耕地、林地進行流轉。政府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前提下,通過拍賣“四荒地”,流轉耕地、林地,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革,讓農民當股東,從而有效打破部分農戶對土地“既不放棄,又不經營”的怪象,將耕地、林地規范有效流轉。
2.加強農村“互聯網+”硬件建設
互聯網硬件建設是農村發展的短板之一,是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障礙。將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區、主要景區WIFI全覆蓋,4G信號全縣域覆蓋;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快遞進村、金融進村、電信進村、農資進村,加快電商下鄉步伐,助推家庭農場發展。
3.將“互聯網+”貫穿家庭農場發展全過程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充分了解市場行情。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家庭農場發展的投資項目。首先是項目規劃要契合渝東南生態發展保護區的功能定位——始終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原則,堅守生態紅線。依托山地森林、地理氣候、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適度發展莼菜、辣椒、黃連、天麻等特色種植業和山羊、土雞等養殖業,大力發展民俗生態鄉村旅游業。其次是項目實施要以提高家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重點,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專業技能等進行培訓,特別是家庭農場網絡服務平臺的建立和家庭農場個性化網站的建設等技能,使其真正成為一名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最后是項目融資要適應家庭農場資金需求特征。利用“互聯網+”改革融資模式,創新實施更直接、更靈活、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措施,突破家庭農場融資發展瓶頸。
總之,通過“互聯網+”與家庭農場的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將大力促進渝東南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不僅對消費者的權益提供保障,而且為渝東南如期脫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朱學新.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家庭農場的發展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2]周平,侯海燕.淮安市家庭農場發展探析[J].科學時代,2014(20).
[3]李瑩,陶元磊,冉陸榮.皖北地區發展家庭農場的可行性路徑探析[J].天中學刊,2014(4).
[5]楊曉莉,季曉群,王書林.現階段我國家庭農場發展路徑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
[6]朱雪融.家庭農場發展的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J].農業經濟,2014(4).
[7]袁賽男.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路徑選擇——基于家庭農場與傳統小農戶、企業化農場的比較[J].南方農村,2013(4).
[8]楊大蓉.基于國外經驗的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策略研究[J].世界農業,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