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逐步趨同,會計職業工作者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高等本科會計專業教育必然要“與時俱進”。文章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本思路,分析了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會計專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方向和原則,旨在促進民辦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健康發展,為經濟發展培養合格的會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民辦普通本科;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2
一、引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逐步趨同,會計職業工作者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會計高等教育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搖籃必將承擔著艱巨的任務。建國以來我國會計高等教育在為社會培養會計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為此,理論工作者和職業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高等學校本科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養目標定位層次不清晰,許多學校定位過高。唐秋燁(2011)認為,不少學校一概套用教育部關于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沒有根據地方特色、社會實際需要和自身條件,來設定培養目標,導致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大而空。萬曉文(2011)通過調查發現,40%的被調查者(主要是學生)對培養目標不明確,37%的被調查者(多數為大學教師)認為不少學校對會計專業大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和能力缺乏考慮,人為地提高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二是,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嚴重脫離實際。潘煜雙(2010)等指出部分高校培養目標是“高級專門人才”,有的是“會計師”,有的是“管理者”,還有的是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但是,實際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同質化的,并且定位偏離現實狀況,從而導致學生就業去向盲目。李玲、孟焰(2015)指出,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其技能結構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越來越明顯的“鴻溝”。至于,許多學者提出的會計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不能與時俱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效率低下、效果差等問題,其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不少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也進行了研究和探索,黃曉榕,岳方(2007)等針對高職高專院校,提出其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應該是最基層單位的,符合小型企業需求的實戰型會計人才等。劉永澤,池國華(2008)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出發,提出不同層次的會計教育目標應該有不同的培養方式等等。但是,從現有文獻來看,鮮見針對民辦普通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研究。
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為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2598萬人,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587.2萬人,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為22.6%,其中本科生374.8萬人(中國教育部,2014)。與公辦高等本科學校類似,我國大部分民辦本科院校都設有會計專業,作者所在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雖然沒有被批準設置會計專業,但是在其國際商學院兩個人數最多的工商管理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之下分別設置了會計方向,其選修人數每年幾乎占到了這兩個專業學生總數的近一半。這既反映了學生的需求,也反映了市場的需要。因此,民辦普通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是我國整個高等教育會計專業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本科院校與公辦院校相比,在辦學基礎、辦學條件、辦學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由于多數為企業投資興辦,民辦本科院校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即辦學機制靈活。在會計專業教育方面,如何發揮民辦高校的特點,克服前述我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存在的問題,有效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需要會計教育工作者提供民辦本科會計專業發展方面的研究。培養目標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即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做的規定。”(文輔相,1996)。設定好培養目標,對于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改革是導向性和決定性的。就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而言,作者認為至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分析、思考和厘清認識。
二、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服務對象是人,高等教育必須大學生為中心,如此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維克托·弗魯姆(1964)認為,人們采取某項行動的動力或激勵力取決于其對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預期達成該結果可能性的估計。用公式可以表示為:M=∑V×E。“激勵力”(motivation)即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等于“效價”(valence)即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乘以期望值(expectancy)即目標。就大學會計專業教育而言,當培養目標設定過高,即使“效價”具有很強的誘惑力,由于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不僅不能產生強烈的激勵力,反而會挫傷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味追求“厚基礎、寬口徑”,對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高校是否都一概能“強能力、高素質”。作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接觸到許多高年級會計專業本科生,他們反應需要深入學習的課程沒有開設或者課時不夠,相反,與他們將來工作和職業發展關系不大或者內容重復的課程開了很多,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對很多課程僅僅一知半解,學習目標難以實現。特別是,他們往往為自己缺乏會計實際工作能力而感到就業惶恐,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顯然,是我們沒有把握好“厚基礎、寬口徑”度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是我們許多高校在會計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沒有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沒能體現“以人為本”,“以別人為本”,必然不能有效把握好社會現實需求、長遠需求和人的發展需求的統一。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培養目標動輒高級會計人才、會計師、復合型人才等,但從我們的最基本的工作經驗來看,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本科生來說,絕大多數充其量能夠做一名合格的初級會計人員已經很不錯了,只有先做好最基層的技術工作,才有晉升中層人員的機會,并且還要經過多年的不斷學習和歷練才能成為一名高級會計人才或復合型人才。這也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終身教育”的問題。這是生源和教學資源薄弱的民辦本科院校尤其要思考和直面的問題。千萬不能盲目模仿實施精英教育的重點高校的培養目標。因此,實施大眾化教育的本科院校,特別是民辦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在培養目標設定時,首先要保證學生具備基本的會計專業實踐能力或動手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質,同時兼顧“寬口徑、厚基礎”。
三、以市場為導向,切實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和基層機關、事業單位和代帳公司,這些單位會計人員少,缺乏大單位“師傅帶徒弟”式的員工崗位培訓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畢業生應該具有能夠“立即頂崗”的技能。這些單位不歡迎,也不稀罕,高不成低不就的“半吊子”員工。這的確反映了當前不少一般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市場的“殘酷”現實。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也日漸趨同,當前會計國際化也是擺在我們會計高等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十多年來我國西安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重點高校的會計國際化教育包括全面引進國際著名的會計資質證書教育ACCA課程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不少學校盲目模仿而導致失敗,學生既沒有學好中國的會計,對國際會計準則也只是一知半解。首先應該明確,我們的會計國際化是全面國際化,還是某些方面急需國際化。全面國際化,對于一般本科院校是不切實際的,既有語言問題,也有專業門檻問題(不僅僅是會計專業本身門檻問題)。現實教學中,多數一般本科院校,特別是三本院校、民辦本科院校,從生源到師資均難以達到要求。我們現在之所以強調會計國際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財務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存在差異。而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等在內容上與發達國家是一致的,僅僅是語言不同而已。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一般本科院校不具備全盤引進ACCA等課程的條件。同時,從學生就業的中小企業來看,一般不存在跨國兼并、重組、運營國外企業以及從事國際查賬驗證等“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工作,而只是在對外貿易、一般性投資、融資等方面涉及國際會計準則問題。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一般本科院校重點應該做好財務會計方面的國際化問題,而不能不顧生源、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的約束,搞大而全的盲目引進。
從調查來看,當前會計本科教育對于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這兩門課程重視不夠,許多院校的本科會計專業并沒有設置這兩門課程或者作為選修課而課時不足。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工具、組成部分或經濟信息系統,除了強調的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即會計本身的國際化問題外,會計教育培養目標與時俱進還應該考慮電子商務、國際貿易這兩大經濟環境中顯著增長的因素。
加強在校本科生實習、模擬等實訓教育以解決會計本科教育與實踐脫節問題已成為教育界和實踐界的共識,但是,操作難度大,效果一直不理想,這主要是重視不夠,投入的資源不足,各界支持力度不夠。但是,作者認為也有學生業界知識儲備的問題。我們不少教育單位在“寬口徑”的口號之下,盲目拋棄了我們計劃經濟時代按行業培訓會計人員合理的一面,多數高校,特別是一般本科院校僅用以工業制造業會計為背景編寫的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教材作為會計教學的唯一教學藍本,并美其名曰“寬口徑”培養。從現實結果來看,不僅實為“窄口徑”培養,而且還直接導致了學生缺乏行業會計、行業管理的基本常識,也是廣大畢業生在某個單位或行業實習、就業缺乏實踐能力的知識儲備上的問題。關于“寬口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從“專才”到“通才”比從所謂“通才”到“專才”要容易的多,即所謂“隔行如隔山”。
四、結語
民辦本科院校靈活的運作機制使得其比較容易放下架子,把握好“厚基礎、寬口徑”度的問題,實實在在的從學生個人和社會發展、就業市場需求考慮,制定好培養目標。對于民辦普通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育來說,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資源特點,精細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培養目標,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提高會計專業的教育和教學效果,也才能切實滿足市場需求,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從而不斷得到社會的認可,獲得應有的回報。從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才需要來看,一般而言,民辦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保證其畢業生具有現代經濟管理理論知識、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具備一定區域或行業會計實際工作技能,經過一定的學習、創新訓練的專業人員。具體而言,各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調整。比如,作者所在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可著重強調或加入外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和國際會計準則等具體內容。
參考文獻:
[1]唐秋燁.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2):228.
[2]萬曉文.我國會計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分析[J].新會計,2011(3):55.
[3]潘煜雙.高校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差異性研究--兼論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特色發展[J].會計之友(下旬),2010(3):25.
[4]李玲,孟焰.我國會計人才技能結構供需失衡:現狀與對策[J].中國會計評論,2015(3):13,1,117.
[5]黃曉榕,岳方.高職高專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論小型企業實戰型會計的培養[J].財會通訊,2007(12):122~125.
[6]劉永澤,池國華.中國會計教育改革30年評價:成就、問題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8(8):11~17.
[7]中國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2015-11-25.
[8]文輔相.中國高等教育目標論[M].上海: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52.
作者簡介:王化峰(1964-),男,安徽合肥人,管理學博士,高級會計師,澳大利亞會計師公會會員,美國注冊項目管理師,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