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開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過不平凡發展道路和取得不尋常發展成效的三十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發展之路的三十年。三十年來,我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在于實現了運行機制與科學評估的集約性結合、指導思想與組織領導的統籌性結合、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貫通性結合、培養目標與實踐路徑的轉化性結合、工作主體與學習主體的互動性結合、學科建設與隊伍建設的滲透性結合。
【關鍵詞】 改革開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01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在撥亂反正、開拓創新、積極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運行機制與科學評估的集約性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進行思想上撥亂反正,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局面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問題。鄧小平同志及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明確指出思想工作“是一項十分重大的任務,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又是重大的理論任務。這決不是改頭換面地抄襲舊書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費盡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創造性的科學工作”。“要逐步形成一種觀念:思想政治教育,黨員教育工作,這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治黨、治國的科學,在這個崗位上的幾百萬干部要努力鉆研這個專業,造就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去完成新時期賦予我們的任務。”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漸作為一門科學和學科開始建立起來。
2.指導思想與組織領導的統籌性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并把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產力。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它在國家中心工作(經濟建設)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為與貢獻呈現出日益密切的關系。“有為才有位,有位需有為。”事實證明,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面向和自覺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及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時,就可以大顯身手,大有作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和脫離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及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時,就會一籌莫展,無所作為,嚴重削弱自身的地位,喪失自身的價值。因此,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時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決不能游離和離開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終緊緊圍繞和自覺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重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3.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貫通性結合
綜合各項政治運動進行大規模群眾宣傳或直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運動,是建國后相當長時期內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運作模式。這一模式具有目標明確、方法簡單、聲勢浩大、覆蓋面廣、影響力強、收效迅速等特點,在推進新中國政治社會化進程中顯示出巨大優勢。但由于這種模式基本上沿襲了革命戰爭年代發動群眾運動開展對敵斗爭的做法,因而難免會出現判斷失誤、決定草率、方法簡單、工作粗糙、急于求成等偏差,容易出現用行政手段處理思想問題、用壓服的方式而不是耐心細致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來處理思想政治問題的偏向,因此從這個意義看,“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而不是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
4.培養目標與實踐路徑的轉化性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能否自覺引導、動員、推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時候引導人們堅持了正確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時候偏離了正確方向,就會遭受巨大的挫折,給黨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中央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本身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才能更好地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動員和團結當代大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5.工作主體與學習主體的互動性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逐漸實現由溫飽階段向小康階段的過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包括精神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議事日程。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科學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較高的重要社會群體,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隨著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產生和發展,這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適應這一新的形勢和發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十分重視繼續為維護大學生的物質利益服務,在為維護大學生的物質利益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物質價值,而且日益重視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為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精神價值。
6.學科建設與隊伍建設的滲透性結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等硬實力不斷增強,但文化軟實力建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明顯滯后于硬實力的發展,這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和高校的發展構成了不利的影響。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軟實力,既能增強民族凝聚力,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綜合國力,又能增強學校凝聚力,擴大學校影響力,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增強文化軟實力同增強國家硬實力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重大戰略任務一起提了出來。發展文化軟實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開放的國際環境中,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改革開放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