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給予學生進行大篇幅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課堂小練筆恰好能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課文內容的閱讀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本文就如何通過讀寫結合來進行有效練筆的方法和途徑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 讀寫結合;練筆;語文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教育學指出:個體的學習總是由模仿學習逐漸過渡到創造性學習的。小學生思維活躍,善于想象、模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托文本,抓住契機,適時、適量地進行巧課堂“小練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寫作能力。因此,教學中要善于捕捉課文中的訓練點,把握讀寫結合的契機,巧妙地運用小練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經典語句,仿一仿
仿寫是小學生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也是讀寫結合的常用形式。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佳作,引導學生模仿借鑒,就能很好地實現寫作方法的滲透。如有位老師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如: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學習這一段時,她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模仿寫話,想一想:秋天的雨還會把什么顏色給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有的同學寫:它把黃色給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們迎風歌唱著豐收的喜悅。有的寫:它把黃色給了梧桐葉,黃黃的葉子紛紛揚揚,像一只只黃蝴蝶,為人們送來了秋的消息.還有的寫:它把紅色給了大柿子,紅紅的柿子像一盞盞小燈籠,在向人們點頭微笑。
基于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語言的欣賞感悟,我們抓住這些讀寫結合點.可以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寫作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鑒到了作者的寫作手法,訓練和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學習古詩,改一改
古代詩歌,語言凝練,用詞精確;音調和諧,瑯瑯上口;情景交融,理趣相生……因此,我也讓學生從小受到文質兼美的詩歌熏陶,在讀詩中感受音樂美、品味語言美、想像畫面美、領悟意境美、體會哲理美……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對詩歌進行改寫。如在學習了古詩《山行》后,我讓學生在積累古詩的基礎上,根據詩中所敘展開合理的想象,挖掘詩中的故事情節,再現當時的情景,將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還可以當一回詩人,來寫一寫、補一補。生1《山行》改寫:深秋時節的一天,夕陽西下。羊腸小路上駛來了一輛馬車,上面坐著誰?原來是唐朝大詩人杜牧。突然,馬車停了。杜牧從車上下來,欣賞著眼前的美景。只見遠處連綿起伏的大山,高聳入云。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像九天仙女甩下的銀綢子鋪在山間,一直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山間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就像人間仙境一樣。走在山中,漫山遍野的楓樹火紅火紅的,像是一團團火,比春天的紅花還要燦爛奪目,就像秋姑娘用彩筆畫出的畫,真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看到這美景,杜牧不由得吟誦出了《山行》這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生2《山行》改寫: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車夫把我帶到一座山下時,天已經要黑了。我從把頭探出窗外往上看,看見天上那成群結隊的大雁往南飛,我把眼光轉到山頂,透過濃濃的霧隱約可以看見幾座房子。我讓馬夫停下車,只見一條小路一直向山頂的房子延伸,小路的兩旁,長滿了葉子紅似火的楓樹,這時車夫脫口而出:“多美的楓葉啊!”我接著說:“是啊,比二月的花還要紅呢!”我正看得出神,車夫的催促聲打斷了我的思路,“快走吧,客官,天要黑了。”我聽了,只好戀戀不舍的上了馬車,繼續趕路。
改寫古詩可以深化我們對古詩文的理解,豐富個人的文化內蘊。實踐也證明,學生興味盎然,文如泉涌!
三、空白懸筆,補一補
“補白”是學生對“空白”的再創造。我們教材中的一些課文,其中有些地方寫得或含蓄,或簡練,沒有直接寫出文章的結果,讓人意猶未盡,給學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間。例如《荷花》一課,第三自然段中的“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讓學生想象在陽光下、在細雨中、在微風中……池中荷花又會呈現出怎樣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見了荷花的美,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補白”在教學中相對容易捕捉,通過適時地引導學生,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更進一步的理解,豐富文中內容,在潛移默化中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這樣的文章還很多,如果教者在閱讀教學中能具有一雙慧眼,利用這些空白點,把作者隱而未發的意思表達出來,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意圖。這樣的空白補充練筆,充滿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也是課堂練筆的有效手段。
四、懸念課文,續一續
有些課文的結尾看似結尾,卻意味無窮,留有懸念。這就為練筆提供了機會。例如《窮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寫道:‘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這是一個富有余味的結尾,學生懷有極大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地啟發學生:漁夫和桑娜收養了兩個孩子以后,他們的生活會是怎樣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有的說,他們的生活仍然非常艱苦,但是他們非常樂觀,大家互相幫助,共渡難關;有的說,孩子們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非常懂事,長大了對漁夫和桑娜很孝順之后,我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再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寫了大雨過后村子里什么都沒有留下,那些村民們肯定會很后悔,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再如《燕子專列》中,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只小燕子會對救護的人們說些什么?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就是對課文的再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讀寫的有機結合,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
總之,小練筆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經常性的練習活動,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結合重點訓練項目,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點撥、指導,讓小練筆演繹寫作中的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