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英
【摘 要】以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從導學案的編寫體制、導學案的使用以及學生的具體感受等方面探索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使用情況,為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導學案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合作課堂教學在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已經開展了5年的時間,導學案在語文教學組中使用得較為系統。本文以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的高一、高二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使用情況,為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議。
一、調查目的和方法
為了解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使用情況,了解學生對導學案的意見及看法,使導學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幫助高中階段學生提高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力,我們對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一全年級學生(420人)、高二全年級學生(40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以書面問卷匿名方式進行。調查內容涉及導學案的編寫體制、導學案的使用以及學生使用導學案的具體感受等。共發出學生問卷820份,收回有效問卷809份,問卷回收率98.7%。
二、調查數據分析
(一)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的期待。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語文閱讀課上,你最希望的語文閱讀課的學習方式”這一提問中,有41.35%的學生選擇了“在導學案的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和老師指導相結合”,28.8%的學生選擇了“自己看書學習,有問題再請教老師”,29.74%的學生選擇了“老師全程講解”。說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對老師還是比較依賴的,當然,也愿意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托導學案展開小組討論。在語文閱讀自主學習時,學生遇到困難時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學生選擇了“求助小組同學”,27.99%的學生選擇了“求助于教師”。在學生喜歡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方式中,大部分學生更加傾向于“老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和“以學生為主的討論交流”,占到68.7%。說明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希望能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同時,也更期待老師在導學中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顯然,作為高中生,學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擁有自我思考和體悟的時間,但同樣也渴望在遇到疑難時可以與同學進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師的指導。這不但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規律,同樣符合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認識比較明確,同時也認同教師的主導地位。那么,將課前預習、課中疑難的探究、課后復習形成文字形式的導學案,就是能夠滿足學生期待的、保證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有章可循、實現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載體。
(二)學生對導學案編寫體制的評價。在“你使用的語文閱讀課的導學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問中,重難點、課前準備、課堂研究、達標測試是導學案中最常出現的部分,占所有選項的80.45%。這一數據說明,老師們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都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且能夠比較清晰準確地在導學案中呈現出來,并且設計了一定的環節對課程知識的重難點進行了反復的強調。而情景創設、作業布置、學法指導是不常出現的部分,只占到總量的17.76%。
導學案學法指導的弱化,其實是弱化了導學案“導學”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學生自主學習這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具體的學法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就很難說實現了課前預習的目標。學生在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得不到相應的學法指導,對即將展開的課程內容并沒有明確的了解和認識,也很難實現課前預習效果的最大化,同時影響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準確把握。有53.25%的學生在“你對老師每次發放的語文閱讀教學導學案的總體滿意程度上選擇了“一般”。結合導學案的主體內容可知,導學案的設計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情景設置,導學案此時等同于一張張的講義和練習,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導學案失去興趣甚至有厭倦情緒,這就違背了編寫導學案的初衷。可見老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必須直面如何“導學”才能激活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這一重要問題,這也是導學案編寫過程中必須突破的問題。
20.39%的學生在“你認為導學案在什么時間使用效果最好”的提問中,選擇了“課前、課中、課后均使用”。說明學生在為何使用導學案、何時使用以及怎樣使用導學案這些問題上,認識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擔任著主導角色的語文教師,并沒有透徹理解導學案的內涵,沒有能夠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導學案的使用進行正確引導。教師對導學案編寫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徹,在課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誤連連,不能發揮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的效果。這一現象在“你的語文老師是否在語文課堂上配套使用導學案”有所體現,28.32%的學生選擇“偶爾”,30.31%的學生選擇了“很少”,只有37.89%的學生選擇“經常”。教師對導學案的重視程度,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導學案的重視程度。
(三)學生使用導學案的體會。30.01%的學生在“老師設計的導學案中的各種知識點的內容講解,是否注意培養了你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選擇了“時而注意時而沒注意”。顯然,學生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受不到教師設計導學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導學案在閱讀課文時給予他有效的幫助。導學案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反而成為學生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資料。
對于語文閱讀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與同學合作探究、討論問題以理解掌握知識的作用,30.59%的學生認為“相互啟發,培養了能力”,36.26%的學生認為“有些作用”,但仍有將近30%的學生認為“仍然是形式主義,效果與以前差不多”。基于學案導學的合作課堂教學,并沒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尋找到適合的合作方式,學生沒有在合作討論中得到自我提升,這也是導學案得不到重視、導學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體體現。
在語文閱讀課上討論時會出現的現象中,41.35%的學生選擇了“討論結果達成一致”,余下將近60%的學生選擇了“討論場面不熱列,討論不起來”或“難以達成共識,草草收場”又或者“討論無秩序,亂轟轟”。可見課堂的討論時常是以無效收場,這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并未較好地在討論環節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沒能及時地對學生討論冷場的情況給予引導;同時也反映了導學案的問題不適合學生討論,導致討論冷場。
27.76%的學生認為,導學案對語文的復習“很有幫助”,51.7%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或“幫助不大”。對于課后如何使用導學案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導學案的設計并沒有真正地體現課后復習的指導作用,教師的引導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學生認為導學案對他的最大幫助是“按照導學案預習,簡單方便”,20.39%的學生認為導學案“訓練了解題思路”。
24.93%的學生認為通過導學案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也有31.73%的學生認為導學案的使用培養了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學生選擇提高了合作學習的能力。35.8%的學生在老師使用導學案后,認為自身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學生在使用導學案之后,仍然能夠感受到自身在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方面的收獲,可見,使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是可行的。
(四)學生的評價和建議。對于導學案的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的評價和建議中,學生集中表達了如下觀點:一是希望能夠通過導學案的使用和合作課堂的學習,提升語文成績和能力。二是導學案編寫時重復的內容過多,形式較為固定,引導不足,更像是拋出題目供給學生解決,希望導學案的編寫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導學案中較難的題目,還是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講解。
綜上所述,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的導學案,從編寫到使用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必須承認,導學案的使用適合于本校學生的學情。但是,導學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編寫和引導導學案使用的語文教師在思想上對導學案在語文課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認同,需要教師在使用過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體會到使用導學案的重要意義。
三、建議
針對當前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導學案的使用情況,我們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議:
(一)教師應注重提高個人教學能力,打磨教學的各個環節。(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確保對導學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徹、高度認同。認真研究導學案的編寫方法,力求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適合各種類型課堂的成型導學案模板。(2)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合作課堂教學形式為基礎,以導學案為依托,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改進授課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使用導學案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3)注重引導。一是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堂上使用導學案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并力求得到學生對導學案使用的認同。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依托導學案進行預習、討論展示和總結反思等工作。將導學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討論、勇敢展示、敢于質疑,將學生的難點在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決,讓學生有收獲,有成就感。
(二)學生應改變傳統的學習習慣,主動參與課程學習。(1)學生要加強對導學案的理解和認同。課前要分配足夠的時間完成導學案課前學習的相關內容。在課前對課堂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自己在預習時難以理解的內容務必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課堂學習時有個人專屬的、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2)學生要培養樂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的討論環節。導學案的最佳載體是課堂中的合作討論,只有勇于暴露問題,樂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課堂中對課前疑惑的問題、課內的重難點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和提升。(3)要學會在課后將導學案功能最大化。導學案的使用分別體現在課前的自主預習、課中的討論展示、課后的整理復習。學生往往會忽視對導學案的課后整理。實際上,經過課前的認真預習和課中的積極討論,對于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應該說已經實現多次重復,學生在課后對導學案的整理,實則是對知識的整理和鞏固。待到一段時間學習結束后,整理過的導學案將會是學生復習相應知識的重要載體。
(三)學校應重視導學案的使用,積極推進學案導學的進程。學校要給導學案的使用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一是要多方面給予教師相關的培訓和學習的機會,讓教師從理論的高度對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有更深刻的認識;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導學案為依托的課堂評價體系,強化教師在課堂中正確使用導學案的意識。推廣實用的課例,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氣。
總之,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師的通力合作。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直面此次調查問卷中反饋的突出問題,不斷尋求解決的辦法,力求導學案在南寧市第二十一中學語文教學中日臻完善,實現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素養的終極目標。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