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梅
回望當前課堂,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教學理念變了,內容豐富多彩了,教法靈活多樣了,但是我們靜心思考自己的教學,發(fā)現課堂內容貪大求全,學生趕得快,能力訓練蜻蜓點水,教學手段花哨,幻燈片頻繁迭出,讓人眼花繚亂,課堂表面繁榮實則虛浮,學生的興趣點捕捉不準,教材資源沒有充分挖掘,學生不能全身心地融入語文課堂中。為了走進兒童世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教師就應該立足文本,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發(fā)掘充滿“童心”“童趣”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堂煥發(fā)活力,綻放光彩。
一、情感感染,走進童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磁便引多大分量鐵,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想將學生帶入精美絕倫的文學殿堂,就得用語文的淵博學識感染、熏陶學生。如:一口規(guī)范流暢的普通話,一段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演講,幾句詼諧幽默或妙語連珠的導語都會沁入學生的心脾,讓學生如沐春風,賞心悅目。不但讓語文課堂充滿“童味”,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而且讓語文課像“磁鐵”一樣吸引每一個學生。
二、研讀教材,引領童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課堂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因此,我們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的興趣特點,結合他們學習所需,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研讀文本,領悟文本之意、作者之情。只有站在學生的視角尋覓文本的核心價值,設計教學才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
考慮。
如,《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結構簡明,語言簡潔,事例生動,道理鮮明。設計教學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余生活入手,暢所欲言,引發(fā)說話欲望,并談釣魚的親身體會;再從課題入手,抓住釣魚和啟示兩部分內容,整體感知文本,巧妙設疑,引入課文。如:文中的小作者釣到了一條怎樣的魚,他是怎樣釣到這條魚的?釣到這樣的魚,他當時的心情如何?父親為何要求放了這條魚,作者的心里有哪些變化?兒時的作者理解父親的做法嗎,那長大后呢?教師在教學時站在兒童的立場,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用耳朵聆聽,用眼睛觀看,用心靈感受,用自己的嘴說話,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細細品味,揣摩文本意蘊,體會課文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進入兒童世界,與學生產生共鳴,碰撞思維火花,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
三、情感朗讀,點燃童心
語文課堂要以讀為本,要體現出“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要以品為主,“品詞品句,咬文嚼字。”因此,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引導他們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讀懂文本內容,情不自禁地融入作者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感受文本中的情感美、韻味美,感受朗讀帶來的快樂。
如:人教新課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搭石》朗讀教學:“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引導學生朗讀,并說一說:哪些描寫讓你感受到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小溪潺潺地流著,人的影子在搖晃;清澈的溪水在蕩漾,水中的人影在晃動,忽隱忽現。師:多么美妙的畫面啊!誰想試著讀出這種美感?(聲音輕快柔和)師:誰能讀得讓溪水動起來,讓心中有清波在蕩漾,有人影在晃動?層層點撥引導,讓學生的朗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不但感受到畫面的美好,更感受到鄉(xiāng)親們和諧美好的生活!朗朗的讀書聲是語文課堂最動聽的旋律,只要我們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熱情,就會點燃朗讀欲望,使學生想讀、樂讀、會讀,使整個課堂也沉浸在詩一般美的旋律中。
四、拓展提升,滋潤童心
為了不讓拓展內容偏離主題,沖淡文本教學,影響學生的語言訓練,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內容,對拓展的相關資料,刪繁就簡,取其精華,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使語文教學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于成才于課外。”
五、多樣評價,打動童心
為了打動學生的心靈,感受語文魅力,我們應倡導課堂評價多元化。這要求我們語言機智多變,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因時、因文、因人而異的感覺,讓學生學而不厭,聽而不倦。
如,在指導學生朗讀《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教師評價:“你讀得真好,讀到伯牙的心里去了,通過你聲情并茂的朗讀,我們看到了伯牙傷心欲絕的樣子。”“你讀的這樣入情入境,簡直是伯牙的知音啊,你讀懂了他的心。”等,這樣富有啟迪的評價,讓學生越讀越想讀,越愛讀,讀出了自己的感受、獨特的見解,情感就在這樣的反復誦讀中交融了,語感提升了,興趣濃厚了,語文課堂精彩接連不斷,散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語文教學跳動著童心,才能煥發(fā)課堂生命的活力。在教學中,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用學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學生的心理體驗世界,用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傳遞語文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兒童心理,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引領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于漪.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