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妤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習個性發展的需要。而現實中“我們中國教育的弊端就是選擇性太少。”“讓不同需求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去受同一種教育?!比绾文苓_到不同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學習方式——選擇性學習。這是一種差異教學形式,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所以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成為教師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手段,也是教師探索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之一。
一、何為選擇性學習
選擇性學習是指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根據課程資源狀況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重新合理安排靈活多樣的、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根據學生不同的數學學習需要、學習風格或學習興趣,建立可供選擇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空、學習評價的系統。選擇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差異性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建立選擇性學習體系的邏輯起點。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需要的多樣、學習風格的差異、學習態度及信心的不同,建立相應的有差異的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與之相匹配。
2.自主性
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和能動改造自身的過程。學生做出選擇的自主性,意味著他享有作出決定的自由度,能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決定課程內容等,同時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判斷、自我調控,提供自己作出選擇的水平和能力。自主性也不僅僅對學生而言,對于教師作出選擇的自主性意味著他享有充分的學術自由,自主研發不同層次的課程以適應更多學生的發展。
3.發展性
發展是目的。教師和學生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教育教學中的各種現象,通過選擇及時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如自己的行為方式、學習進程,從而調整學習的節奏,改進學習方式,促進自身的發展和成長。
二、選擇性學習的具體實踐
1.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需要、專長、風格、興趣和愛好,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需要以體驗的方式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自由,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教師適當加以引導。例如,蘇教版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我在課前就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可以跟老師學、跟同伴學、自學。當然,要求學生做初步的自我評估,選擇了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最后結果,全班有12人選擇跟老師學習,24人選擇同伴間學習,8人選擇自學,然后將相同選擇的組成小組。出示題目: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學生開始學習,不同的小組也有不同的學習單。通過自學、指導、互學,學生能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
2.學習伙伴的自主選擇
學習的內容隨著課堂的進程慢慢深入,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變多。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自我組成合作小組開展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放手,讓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情況自由組合,在學習伙伴上給學生自主選擇權,學生會學得更加主動、積極。這種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發展的眼光看,也能為今后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方向,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3.學習材料的自主選擇
課堂上的學習材料教師可以自主研發設計,以便適應更多學生的發展。如,蘇教版三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你能解決什么問題?媽媽體重45千克;兒子是爸爸體重的一半;爸爸比媽媽重25千克;爺爺是媽媽體重的2倍;奶奶比爺爺輕45千克;姑姑比姑父輕20千克。學生選擇相關聯的條件解決爸爸的體重,兒子的體重,爺爺的體重,奶奶的體重。但是為什么沒有選“姑姑比姑父輕20千克”這個條件,讓學生說明理由,選擇條件時要選擇有聯系的條件。這改變了學習數學時追求唯一答案的學習方法,以及解決問題時要把所有條件都用上的習慣。
4.作業的自主選擇
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明白: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要為學生設計適合他們各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如學習完一一列舉后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
(1)能力一顆星題目:①花店里可選的包裝紙有2種,彩帶有3種,每枝花選1種顏色的包裝紙搭配1種彩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
②花店的李小姐從花圃剪了36枝康乃馨,想把這些花分成一束一束的,每束幾枝?可以分成幾束?
(2)能力二顆星題目:①食堂某天中午供應的葷菜有3種,素菜有5種。王叔叔選1種葷菜和1種素菜,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②用24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怎么拼周長最???
(3)能力三顆星題目:①小芳有下面4枚郵票,用這些郵票能付出多少種不同的郵資?(面值100分的2張,面值80分的2張)
②王大叔要用22根1米長的木條一面靠墻,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建議學生量力選擇,達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5.選擇性學習的評價
選擇性學習的課堂形式變化了,因此評價的形式也占會有所改變。可以創建一個公平而且平等的程序和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可以是一張“學生自我評價表”或“課堂表現評價表”,有自評、他評或老師評,從學生的學習準備、上課發言、合作狀況、作業情況等方面,讓學生從每天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成就,發現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李克俊.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法的選擇[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