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生
摘 要:小學數學在學生數學生涯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目前面臨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之間的結合存在一些矛盾,展開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基礎教育的建設,同時也是對目前教育的一種變革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學方法
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對知識的探索;教師從單純地灌輸知識到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預設,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奧秘,開啟自身的智慧。對此,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將教育改革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以生成教學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
一、各階段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小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相對比較膚淺,甚至不清楚什么是學習。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小學生玩心相對比較重,注意力易分散,自主學習能力特別差,需要老師和家長給予非常細致的照顧。四到六年級的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有所提高,同時對問題的理解也相對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會增長。面對不同階段的小學生,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1.小學數學教師給學生設立的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針對性,不能隨著課堂內容的改變而做出靈活的改變。因為小學數學知識有限,大多以課本的基本內容為主,簡單的課本內容對于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而言早已爛熟于心,形成比較僵化古板的教學方式,這對現在教育的現狀明顯不適合。
2.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被重視。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生的主體位置越來越處于一個被重視的地位,而大部分教師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以教師為主體,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許多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3.教學模式非常單一,沒有新鮮多樣的知識的注入。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電視、CD光盤等多媒體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一些新技術的應用,使課堂沒有那么乏味,提高學生課堂興趣。教師同時也應該廣泛涉獵關于自己教學內容的知識,多提供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單一的知識灌入新鮮血液。
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總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責任都是老師或學生的,而是兩者都有,所以就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三、調查分析與研究
通過調查獲得一些關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數據,內容大體是分成了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預習狀況。通過觀察發現,學生課前預習的人數不多,可見學生對預習不夠重視,而且有的教師對學生預習不夠重視,有時候學生預習也只不過是走一走過場。所以,面對這種情況,老師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視預習,增強學生預習的觀念,比如老師每講完一節課,在這節課下課之前都給學生布置一下下節課要做的任務,給學生的預習做一下規劃。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還不夠強,所以需要老師的指導,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還可以結成學習小組,團隊協作去預習也是一種很不錯的監督方式,在下節課上課時一定要把上節課提的問題以獎勵機制的形式讓學生回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慢慢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
2.課堂聽課的狀況。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狀態還是不錯的,但是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還是有部分學生處于經常開小差的狀態,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就要想辦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幾分鐘的聽算訓練,每次都做這個訓練,隨著學習強度的增大,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而且隨著運算量的增多,學生做題的正確率也會有很大的提升,慢慢地自信心就會增加。
3.課堂發言狀況。課堂發言的狀況其實可以直接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一般情況下,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成績應該都還不錯,如果總是學習好的回答問題,只會導致好的越好,壞的越壞。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要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啟發引導學生,因為可能有一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沒有那么好。同時教師也應該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讓學生有不平衡感。
4.課堂提問狀況。數據結果顯示,有34.9%的學生上課經常提出問題,上課提問能體現出一個學生是否去思考了。究其原因,學生認識不到思考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恰當,老師應當設置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聯系實際問題,使用形象的教學教具引導學生去開動腦筋。
5.課后復習狀況。只有少部分學生經常復習,大部分學生只是偶爾復習或者不復習。復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溫故而知新”是有它的道理的。知識就是在這種反復的過程中得到升華的。
總之,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這樣的教學才是一門名副其實的藝術,這樣的課堂才能出現不曾預料的精彩。小學數學教育在學生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給予小學數學教育以高度的重視,共同探究出適合小學數學教育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樹仁.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學園,2015(9):91.
[2]黎飛.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現狀的調查及對策[J].廣西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