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永
我在農村小學執教近10年,一直擔任數學教師。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如果讓所教的學生喜歡你,愛聽你上的數學課,就必須有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在這方面,我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數學課上使用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一、數學課像美術課那樣多畫圖多制作,善于用肢體語言來表述和比劃抽象的知識
課堂上自己經常通過畫直觀的圖形、圖畫和自制各種簡易模型來展示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知識,使學生看得明白,記得牢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時指導學生動手畫動手做,學生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就認知了需要掌握的知識和特征。如,在教學鈍角三角形時,一開始學生對鈍角三角形的高不容易畫對。我講授時,先不急著讓學生在三角形上畫高,而是先畫一棵斜著生長的松樹,然后問大家這棵樹的高度怎么量?學生馬上會知道從樹頂到地面的垂直線段。接下來我把松樹變成三角形的斜邊,畫出一個鈍角三角形來,再讓學生畫出它的高。這時學生會根據剛才的啟發,沿地面的這條邊作延長線,很快畫出鈍角三角形的高來。在此圖示的基礎上,老師再進行講解,學生印象非常深刻。記得有一次講一道例題:已知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150平方厘米,求正方體的體積?講解時,讓學生先拿出課前自制的正方體,按常規老師要求孩子們認真觀察,這樣做有一部分學生肯定看一眼就搶著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往往容易出錯。但是我先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摸一摸正方體有幾個面?都是怎樣的面?學生在摸的過程中,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相等的面。老師進一步啟發:你們現在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說是每一個面的面積,列出算式150÷6=25(平方米)。接下來我再讓學生繼續摸這個相等面是什么形狀的?學生知道是正方形,同時根據面積算出正方形的邊長為5厘米,在摸的過程中學生還認識到正方形的邊長就是正方體的棱長,這時候,計算正方體的體積就容易多了。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當主角,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有的老師課堂上不敢放手,怕這怕那,孩子們只能聽。我在數學課上放手讓學生上臺即興把數學知識表演出來,或者“排憂解難”充當老師的小幫手。學生演得精彩自然,每個學生都很投入,老師和學生都覺得課上得輕松愉快。教學圓的周長時,我事先讓一個學生做好準備,上數學課時扮演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并搖著腦袋大聲誦讀圓周率3.1415……表演的同學很自豪,看的同學更是津津有味。看到同學們興趣未盡時,我趁機提問:“祖沖之,你的圓周率是干什么用的?”“求一個圓的面積和周長都要用圓周率。”這時老師“順藤摸瓜”,開始講課就有意境和趣味了。有時候,學生的參與是主動的、迫切的,老師要鼓勵和引導。一次我承擔全學區觀摩課,內容是分數應用題。例題是:世界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1988年只有2000只,現在建立了保護區,丹頂鶴的數量比原來增加了1/5,問現在有丹頂鶴多少只?當我把例題講完后,忽然有個叫李×的同學主動站起來說,他能用游戲的方法給同學們再講一遍這個例題。我不覺得突然,因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事,于是我很贊賞地請他到講臺上來。結果他像一個小老師一樣,叫上來8個學生協助他,用簡單的數字講解了較復雜的算理,同學們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了起來。這讓聽課的老師很驚喜,但我心里明白,這與我平時課堂上放手讓他們參與分不開。還有一次,我讓學生自編應用題,有一個學生對我說,她能用唱歌的形式把編好的應用題唱出來。我一聽很有創新精神,就同意了。只見她很自信,很快用自己優美的聲音把應用題唱著表述出來,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同學不僅告知了自編的應用題,更重要的是在大家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華,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在我的指導下,同學們很踴躍,都想代替我講例題、講概念,興趣濃時,常常是一個例題,幾個學生講解,而且有時方法各不一樣。
三、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要在啟發中展開想象,把比較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形象
我在數學課上常常要求學生做到“四會”,即會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會有表情地讀數學應用題,會把數字和算式擬人化,會有離奇古怪的想法。數學課也要重視把教材內容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多體驗、多實踐,積極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富有情趣和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逐步懂得知識的價值,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總之,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要結合數學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大膽嘗試創新教學,積極探索和使用“探究、合作、啟發”等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
參考文獻:
王麗.淺談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