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組織課堂教學,傳授文化知識,開展思想教育,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良好的教學語言能使教師的課堂生動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一位充滿教學智慧的教師,常常以他那精彩、靈動、智慧、幽默的課堂評價語言,使原本深奧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淺顯有趣,讓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課前我先提了三個問題: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當第3小題口述后,有的學生竊竊私語,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2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這半個蘋果該怎樣表示呀?”接著我就順水推舟對大家說:“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圓形紙折出半個來嗎?在動手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折出了1/2,匯報的時候,有一個平時不怎么舉手的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當我把紙折成4份,涂其中2份的時候,我發現除了表示2/4外,還可以表示1/2。”我當時非常開心,我鼓勵他說:“你不光手兒巧,眼睛也很亮,能發現其他同學沒注意到的問題,你可真聰明!”這個學生開心極了,一節課下來,回答問題次數也越來越多。
對教師來說,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成就。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精湛的講述與適當的比喻,使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作為教師,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教學語言有著更高的要求。
一、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又要體現準確性與精練性。所謂準確性,是指確切地使用概念,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和判斷。所謂精煉性則是指言簡意賅,恰到好處。在理科教學中,語言的科學性尤為重要。教師語言的教育性就是在運用語言中,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學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做到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二、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啟發性和針對性
啟發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思維。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考問題的線索,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究各種解答問題的線索,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討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語言的針對性要表現在不同教學內容要有不同的教學語言,(如文科教學,需要更多的則是語言的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而且還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運用不同的語言。
三、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直觀性和反饋性
所謂語言的直觀性,就是指語言要有生動性、形象性,具有感染力,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教師語言的反饋性是指教師儲存信息傳遞給學生后,還要運用語言的引導,讓學生把輸入的知識信息再輸出來,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輸出情況,是檢驗教學效果的客觀標準。
四、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幽默感
教學中教師幽默的語言,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不把學習當成負擔,能使學生大飽耳福,課后回味無窮,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牢固,讓學生在笑聲中領悟知識的奧妙和思想哲理,它是教師獲得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神奇般的教學功能,也是教師素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教師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盡量使用規范的語言授課
理科教學中,一些知識比較深奧,像一些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定理等。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覺得這些知識太高深,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在具體講述時,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由淺入深地化解一個又一個知識點,將深奧的原理簡單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教師的語言準確生動,富有感情,通順流暢,可以給學生以啟迪和示范。
語言是教學工作中一門深奧的藝術,教師能否根據學生實際,使用恰當的教學語言,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語言既是教師的教學工具,又是一門科學藝術,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鉆研高超的教學語言藝術,學好語言,運用好語言,立足黨的辦學宗旨,以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培養好祖國未來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王淑玲.淺談教師語言的藝術性和導向性[J].新課程:中旬,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