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高職土建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以特色專業、優質專業為基礎,融入應用型教育理念,加大與企業的合作深度,構建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的高職土建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并提出實踐能力培養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土建專業 應用型人才 實踐能力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094-02
近年來,國家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及高職院校與本科學校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舉措,對高職院校加大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抓住機遇創新培養模式,適應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在高職土建專業方面,由于必須滿足建筑物的穩定、安全和正常使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實訓場所、實訓設備、實訓功能、實訓師資、校企銜接以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等方面。要培養合格的復合型、應用型土建專業人才,不僅要改變現有的培養觀念,而且必須加快實踐教學改革,突出以應用為主導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一、高職土建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無論是從質的方面,還是從量的角度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已大大提高,實踐能力培養手段已多樣化,培養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長期以來,高校一直受到“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個補充”等觀念的影響,實踐教學依然未走出偏理論下的實踐,現實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教學體系存在不足。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完善,重教輕評價,重理論知識輕自主創新,重教學環節輕規劃、管理。實踐教學過程中實驗室教師根據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計劃安排實踐課程,實踐教師只是理論課教師的執行者,對實踐教學沒有形成較完善的體系。缺乏實踐教學后的評價體系,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重視有無執行實踐教學計劃,而忽視對后續的考評,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實踐能力不強。缺少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或實訓項目,使得學生對土建的實踐缺乏系統性認識,與行業、企業生產脫節。
(二)實踐技能培養模式單一。土建專業畢業生需擁有獨立的管理、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綜合性較強。而在高職院校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上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單項訓練能力培訓,缺乏系統性、綜合性能力的培養;二是走馬觀花式的認識實訓,雖有少數基礎實驗為單項能力培訓,但涉及綜合能力培養階段是以參觀為主、輔以介紹,沒有真正進入現場動手實踐。這樣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達不到企業馬上能用的程度,使得企業不得不花費較大精力、財力、物力去培養,同時還存在人才流失風險。由于實踐技能培養受制于整個教學計劃的牽制,學校實踐技能培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三)實訓師資管理與引導不足。由于受教師體制的限制,大部分高職院校專職實訓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且服務多個專業的實踐教學與指導。目前實訓指導教師多數為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有些院校根本沒有配置專職實訓指導教師,而由專任任課教師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導致專任教師精力不足,實訓效果不佳。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與體制問題,無法吸引企業行業中的一些“能工巧匠”進來,達不到校企人力資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實訓指導師的缺乏。
(四)實踐環境與基地建設還不夠健全。工科的實踐環境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資金需求量大,占地廣,設備復雜且量多,維修需技術和人才,因此制約了工科實踐環境的發展,同時達不到實踐教學效果。現今多數院校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辦學的道路,但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廣度、力度還存在不足,沒有完全融合,在制度上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土建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土建類專業應用型人才關鍵技能就是實踐技能,而實踐技能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有完善的培養體系。以特色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及校企深度合作為突破口,夯實土建類專業基本項目實訓的基礎,提高實訓質量,繼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形成土建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一)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建立土建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多種上崗證書為目標,構建“一條主線、一個平臺、四種能力、一個準則、多種證書”的實踐技能培養體系,形成獨立的實踐教學方案。實踐技能培訓過程以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校企雙方深度合作搭建實訓平臺,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實踐培養方案并完成實訓任務,形成基礎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綜合技能以及工程實踐拓展技能等四種能力。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以校企雙方評價與考核為達標準則,并獲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或現場專業人員崗位證書。從而形成“1141N”的實踐技能培養體系。
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逐步深化合作力度,形成一種長效機制。以“四能”帶動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平臺能實現常規實踐教學能力提升,實現校、企人員培訓,實現企業上崗教育與實操,實現承攬業務與競賽,形成教學、培訓、上崗教育、業務開展及競賽一體化合作新模式。
(二)建立多模塊、多維度的技能培養模式,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職業標準,實踐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利用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強強聯合,在深度、廣度、力度上進行深度合作,推進校企合作實驗、實訓平臺建設,打造一個與企業接軌、工學結合、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的技能培訓平臺。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采取多模塊、多維度強化技能培養模式。以組為單位,通過參與競賽制造影響,重點培養小部分人先動起來,學起來,走出去,帶回來,以點帶面轉變現有實踐技能培養窘境,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
突破現今實踐教學計劃制定的壁壘,以理論教學計劃制訂為基礎,突出專業性,單獨制訂各專業學習周期內必須完成的實踐項目,并由實訓中心制定一個單獨實訓期完成實踐項目。實踐教學計劃的編制須由企業崗位能手、資深工程師和專任實訓指導師進行編制,應充分論證,以實現實踐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職業標準相對接,實踐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
(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礎,建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更新實訓教材。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必須加大操作性、實用性、綜合思維性的實踐項目,這就必須在實踐課程設置上做到較大比例,以實訓課程開出為例,單列訓練項目實訓課時只占實訓總課時的30%左右。實訓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以理論課程、生產過程及職業崗位為基礎,遵循一線生產規律,分為單列實訓課程、獨立思考性課程以及實踐類課程,并以此為基礎,更新實訓教材,加強教材創新,建立以應用型培養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三、土建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融入企業先進教育,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國家提倡工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使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而行業、企業的技術更新是帶動學校實踐教學的動力。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必須緊跟行業動態,融入企業先進技術和手段,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一是聘請行業領域內的資深工程師,引入這一時期的行業動態,將先進技術、方法、工藝融入到實踐教學體系內。二是將先進企業作為第二實訓基地,有機結合校企資源,提高實踐質量。三是將施工現場作為實踐能力提升的場所,以互幫互助、施工員能手的傳幫帶精神,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二)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要建立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驗室,而且還要把企業引入校園,聯合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一方面真正做到校中企,讓學生參與到企業實際運營中,同時在企業中建立設計性試驗、創新型試驗以及綜合性試驗項目。讓企業資深工程師結合生產實際提出試驗框架,學生自主完成,以達到培養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向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財政傾斜制度,保障基地的高效運轉;二是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包括指導教師管理制度、實訓指導管理制度、儀器場地運行管理制度、理論與實踐銜接與實踐安排制度等。
(三)完善指導教師的考核機制與激勵辦法。指導教師的考核對促進實踐教學計劃是否真正落實的一大因素。新形勢下的實踐教學對指導教師的考核應從指導過程、指導方式、指導力度、指導質量、指導效果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有針對性地加強過程監控,重在檢驗指導效果。在激勵制度上,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組織專家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達到良好以上的,給予學時獎勵或獎金獎勵;二是社會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當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時,根據實習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達到良好以上者,對在校指導教師進行獎勵。
(四)實訓效果與質量考評與監督。對學生的實踐教學應采取多方式考核,以提高實訓質量,凸顯實訓效果。一是現場實際操作考核;二是現場抽查考核;三是理論結合實際考核;四是考評組對學生提問與交流考核;五是學生團隊考核;六是競賽考核。同時,對所有的實訓實行三方面的監控:一是系部組織督導組對實訓指導與實訓操作進行不定期監督;二是教研室對實訓進行監控;三是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能手對實訓進行不定期的抽查,重在對實訓項目的設置與指導方式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陳積光,李斌,童小龍,等.地方高校土建類應用型人才多維培養平臺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
[2]劉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17)
【作者簡介】馬福榮(1978— ),男,廣西資源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土木建筑系副教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