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信用卡業務的不斷發展,與信用卡相關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也日趨增加。由于現在我國對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個人征信系統尚不完善,各銀行間信用卡業務競爭相當激烈,銀行之間的信息共享度低,這些導致了我國信用卡業務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問題。
關鍵詞:信用卡;風險管理;信用評價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與商業銀行傳統的貸款業務相比,信用卡業務是商業銀行一項新的、高速的利潤增長點。2007年花旗銀行信用卡的毛利率在13%左右,壞賬損失率最高不過4%~6%。2002年時全球信用卡業務的平均資本報酬率為23%,遠遠高于其他金融業務的收益水平。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信用卡業務正逐漸成為銀行業大力發展的高資產回報業務。這意味著信用卡業務收入在銀行收入中所占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一方面,隨著商業銀行對信用卡產業的發展創新以及金融環境的發展,出現了小微企業、私營企業主通過信用卡進行融資維持生產經營的現象。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互聯網金融打開了新格局,這使得信用卡結算方式由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并存,同時出現了無形支付介質。這些變化對信用卡風險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研究意義
根據《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總體運行情況》文件顯示:截至到2015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384.33億元,環比增長13.93%,這一金額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32%。相比較第二季度末,增長0.11個百分點。信用卡逾期未償的金額不斷增加,且其占應償信貸余額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這變化趨勢意味著我國信用卡業務的風險呈現出上升的態勢,而這對我國信用卡事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利影響,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的現狀
從信用卡業務特點及風險成因角度來看,我國一般將信用卡業務風險分為信用風險管理與操作風險管理。其中,信用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監控、授信管理、催收與核銷等內容;操作風險管理主要包括欺詐風險、外包風險、其他操作風險等管理。
目前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是以全行風險管理戰略為指導,以風險管理制度為依據,以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為基礎,以風險管理工具為手段,在風險管理文化引導下,實現業務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分析、報告、預警、控制、處置等工作的有機結合和高效運作,這樣就為信用卡業務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卡風險管理的主要政策有:
1.嚴格信用卡客戶準入標準,控制單戶最高授信額度,加強審批權限管理。
2.強化信用卡評級應用,擴大申請評分應用范圍,優化準入門檻,完善基于行為評分的調額策略和基于催收評分的催收策略。
3.全面推進電話調查總行集中作業,提升調查效率和信息準確性。
4.上線信用卡信用管理系統,實現風險自動識別、實時征信評級和模型評分,強化信用卡全流程風險管理能力。
三、安徽省某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現狀
通過表格的數據可看出全省除了六安市以外,其他各市信用卡的不良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宿州、滁州兩市的不良率增長速度最快,漲幅有一倍之多;合肥和馬鞍山兩市的不良率為全省最高的兩市,均超過了10%。各市信用卡不良率幾乎均呈上升趨勢。
該行可以通過不同地區信用卡不良率的差異,可以將本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重點放在不良率較高,以及不良率上漲幅度較大的地區,比如:合肥、馬鞍山,這兩個地區不良率比重較大,且上升幅度也較大。這種方法可以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節約一定的管理成本。
按照貸款風險分類的監管要求,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實行五級分類管理,根據本息可回收性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通常把后三類劃分為不良貸款。
根據上述表格中的數據,可見在不良貸款中,各市損失貸款所占比重都比較大,這對該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提出來更為清晰的要求。該行需要加強對損失貸款的風險管理,積極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貸款的比例,以有效降低銀行的信用卡風險。
四、目前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個人征信系統體系不完善
我國從2006年開始使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盡管個人征信信息的社會利用率不斷提高,但隨著我國居民的經濟活動范圍越來越廣,其產生的信用數據也越來越多,但這些數據并不集中,散落在方方面面,如各種購物網站等。但我國目前的個人征信系統卻只能從銀行、電信等部門獲取居民的信用信息,這意味著不能全面收集居民的信用數據,故銀行難以全面了解居民真實的信用情況。
2.各行之間的競爭壓力以及缺乏統一的監管機構
隨著信用卡業務的蓬勃發展,其業務收入的比重在銀行總收入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以利潤為目的的各大商業銀行勢必會為了在信用卡市場上分得一杯羹而出臺各種優惠政策,而在一過程中,可能會承受不恰當的風險水平,這對信用卡風險管理產生了不利影響。
3.風險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目前信用卡業務領域競爭激勵,導致了各大商業銀行在發展信用卡業務過程中片面的追求量的增加,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而忽視了對質的考量。由于這一錯誤的指導思想,導致一人多卡,一戶多卡的現象普遍存在。盡管當前各大發卡行在對信用卡風險管理中都強調要實施全面風險管理,但大部分的商業銀行在面對信用卡風險管理主要還是定位為事后風險損失的處理工作。這樣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不到位將無法真正做到有效的風險控制。
五、針對我國目前信用卡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1.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信用評價系統
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數據已經成為一項極具價值且容易獲得的資源,銀行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數據收集、分析部門或雇傭專門的公司盡可能多的收集居民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信用數據。在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后,將能得出更為客觀、可靠的信用評價結果。基于這樣的結果,在是否通過客戶信用卡申請時,則可以做出更為科學的判斷。這將有利于銀行有效的控制信用卡業務風險。
2.加快建設統一的信用卡監管機構
各行之間的信息壁壘對信用卡的風險管理帶來了極大不便,只有打破這一壁壘,實現各行之間的信息共享,才能讓我國的信用卡業務健康發展。銀監會作為監管我國銀行業的機構應該連同有關各方積極推動我國信用卡監管機構的建立。通過這一平臺,實現各行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對各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的外部監督。
3.更新風險管理理念
樹立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風險管理,加大授信管理,從源頭上加強控制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申請人的提供的基本信息進行綜合考量之外,充分利用個人征信系統以及其他合法渠道對申請人進行全面評價,才能對客戶資質作出一個更為客觀全面的判斷。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卡業務必將蓬勃發展。但由于信用卡“先消費,后付款”的特性,就意味著它的優點和風險是共存的。銀行業在面對信用卡業務發展帶來的豐厚收入的時候,必須意識到這豐厚利潤背后的巨大風險,通過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以及與外部合作與交流,降低風險。
信用卡持卡人也應樹立起信用卡風險意識,如在信用卡遺失時應及時去發卡行掛失;發現信用卡有不正常消費,及時去發卡行查清。
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制定有關法律法規,成立監管機構給予銀行業信用卡風險管理以外部支持與監管。同時用過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持卡人的行為約束。
參考文獻:
[1]葉軍.信用卡業務對商業銀行的貢獻度研究-基于定價和益利性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1.
[2]程偉艷.關于信用卡業務資產收益率提升的幾點思考[J].中國信用卡,2015,(04):30-38.
[3]陳欣.A銀行廈門分行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研究[C].廈門:廈門大學,2014.
[4]曹亮.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C].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作者簡介:李澤惠,女,漢族,安徽合肥市,學生,碩士,黑龍江科技大學,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