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
本文所指的外匯交易業務,包括外匯買賣業務、結售匯業務、期權業務及匯率產品組合業務等代客交易業務,下同
近年來,我國外匯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外匯政策變動頻繁,對銀行外匯交易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結合外匯交易業務審計項目安排,本文研究我國近年來外匯政策變遷情況。文章從市場需求、同業競爭、監管要求等方面探討了外匯政策變動對銀行代客外匯交易業務的影響,供有讀者參考。
一、外匯政策變化概述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外匯政策不斷調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以簡政放權為主線,將監管重心向事中事后管理轉移,深化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有效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人民幣匯率改革方面,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了人民幣匯率彈性。
1.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與金融機構相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012年11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調整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2]59號),改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方式,取消和調整部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行政許可項目,同時要求銀行提高辦理直接投資項下外匯業務的合規意識,應嚴格按照要求,認真審核相關材料,辦理直接投資項下各項業務,在辦理直接投資項下各類外匯賬戶的開立和關閉、資金的入賬、結匯、購付匯、劃轉等各項業務當日,在外管局相關業務系統中即時備案。
2015年4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改革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管理方式的通知》,明確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實行意愿結匯管理,企業可自由選擇資本金結匯時機;進一步規范結匯資金的支付管理,明確銀行按照展業三原則承擔真實性審核義務;明確和簡化其他直接投資項下外匯賬戶資金結匯及使用管理;外管局加強事中事后管理,進一步強化事后監管與違規查處。
2.人民幣匯率政策的變化
2014年3月17日,人民銀行又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2%擴大至3%。
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總體而言,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完善形成機制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彈性幅度,在國際收支長期保持“雙順差”、外匯儲備不斷積累的大背景下,使得匯率水平更加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實際供求。
二、外匯政策變化對銀行外匯交易業務的影響
1.外匯政策變動直接影響銀行外匯交易業務量變化
外管局2005年允許銀行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2011年批準銀行可對客戶辦理貨幣掉期業務,2014年支持銀行以外匯期權為重點豐富匯率避險工具。這一系列政策促使銀行外匯交易產品豐富化,促進了外匯交易量穩步增長。
但是,在特定的時期,外匯政策也會直接或間接制約銀行外匯交易業務增長。這一點在今年“8.11匯改”中體現得尤為明顯。2015年“8.11匯改”使人民幣匯率日間波幅大幅增加,原通過遠期結售匯鎖定未來匯率的企業受損嚴重,遠期結售匯業務量明顯萎縮。
2.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客戶避險需求增強,外匯交易業務創新壓力增大
2005年至2014年3月,人民幣一直處于單邊升值狀態。2014年3月17日,人民銀行進一步放寬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人民幣匯率一改長期單邊升值態勢,進入雙向波動“新常態”。當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呈現“鐘擺式”,先貶后升,年末再度走低。2015年“8.11匯改”后,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更加不明朗,預期未來變動幅度將增大。
人民幣單邊升值時期,客戶和銀行無需對匯率進行復雜預判。即期結售匯“提前結匯、延遲購匯”,遠期結匯“早簽約、早受益”,成為市場固有的操作方式和思維定勢。進入雙向波動“新常態”后,客戶面臨的匯率風險增加,鎖定遠期匯率的代客衍生產品容易產生盯市虧損。因此,客戶對銀行其他新型的避險工具需求增多。尤其是,2015年8月31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發[2015]273號),宣布從10月15日起,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須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暫定為20%)。這使得客戶遠期售匯需額外承擔200點的溢價,遠期售匯傳統避險工具的需求顯著降低。
3.匯率波動超出客戶預期,存量業務信用風險增加
我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常年保持順差態勢。2015年上半年,全國企業出口實現貨物貿易收入11202億元,支出8287億元,順差2916億元1。相應的,銀行客戶群體也以出口型企業為主,辦理的業務主要為針對出口收匯的結匯業務。2015年8.11匯改之前,遠期結匯業務鎖定價格是客戶基于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做出的判斷。但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出現短期貶值情況,與客戶預期相背離,部分客戶衍生品交易市值重估出現較大虧損。
4.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外匯交易業務經營壓力增大
我國外匯管理改革的十年逐步放開市場管制,簡政放權,弱化了行政干預機制,提高了銀行間外匯交易業務的競爭性。商業銀行外匯交易業務競爭狀況,已從過去中國銀行獨家經營,發展為目前工、農、中、建、交通銀行、各區域性銀行以及外(合)資銀行等多家銀行并存局面。
當前,銀行之間外匯交易業務競爭非常激烈。一是我國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管制,推動人民幣彈性匯率機制,客戶保值、增值需求旺盛,外匯交易業務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二是外匯交易業務能為銀行帶來穩定的收入,增加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具有“附加值高、關聯性強、盈利空間大”的特點,是各家銀行競相爭奪的對象。三是監管部門出臺《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匯發[2014]53號)、《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4]第2號)、《關于外資銀行結售匯專用人民幣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銀行知》(銀發[2015]12號)等一系列政策,擴大市場準入,簡化業務流程,規范產品管理,為銀行間公平、公開競爭創造了條件。
隨著外匯市場進一步發展,市場參與者增多,同業競爭必將更加激烈,銀行外匯交易業務發展面對的經營壓力將與日俱增。目前,同業競爭仍以價格讓步為主。但價格戰不利于業務持續發展,部分銀行已轉向特色產品、服務上,希望借助差異化贏得長久的競爭優勢。例如,市場占比較高2的工商銀行在2014年8月結售匯交易幣種已達26個,個人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渠道可支持18個幣種的交易,均是同業中幣種最豐富的銀行;2014年8月辦理了多筆客戶賣出期權業務,是業內首批開辦客戶賣出人民幣外匯期權業務的銀行。
5.銀行代位監管職責加強,外匯交易業務審核履職難度加大
近年來,外匯政策改革賦予銀行外匯交易業務更大的自主空間。2012年8月推出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以及2013年9月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大幅簡化單證審核,優化了貿易外匯收支真實性審查、購付匯核準的流程。例如,銀行審查貨物貿易背景真實性時,無需再按照“列舉式”規定,對所有企業的單證齊備性及其表面狀況進行查驗,而是根據客戶的合規性狀況,銀行對其了解程度、對業務的認知程度進行差別化的單證審查;服務貿易購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取消了原來的核準規定,但要求金融機構對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確認交易單證所列的交易主體、金額、性質等要素與其申請辦理的外匯收支相一致。
不僅經常項目如此,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改革經多次調整也大幅簡化業務管理流程,取消了不必要的行政許可,形成以登記管理為核心的新的資本項目管理框架。這對銀行資本項目業務資料審核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在資本金方面,《關于改革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管理方式的通知》(匯發[2015]19號)明確要求銀行在為外商投資企業辦理資本金對外支付及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支付時履行展業三原則,承擔真實性審核責任。
參考文獻:
[1]本文所指的外匯交易業務,包括外匯買賣業務、結售匯業務、期權業務及匯率產品組合業務等代客交易業務,下同.
[2]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3]2015年1-8月,我行結售匯業務量四行占比20.55%,排名第3,工行為26.76%,排名第2,中行為38.05%,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