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媚
[摘 要]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群眾藝術教育的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群眾藝術教育的新解讀。教育原則作為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規律的客觀反映與教育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于群眾藝術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新形勢下群眾藝術教育工作,也必然有新的教育原則。
[關鍵詞]多元文化;群眾;藝術教育;原則
21世紀是一個人性化時代,“以人為本”成為一個時代大主題。群眾藝術教育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必須遵循人性化教育原則。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與文化主人的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認真貫徹“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主人”的思想,認真貫徹“教育就是服務”的思想。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群眾藝術教育活動中,不要擺出“教師爺”的面孔,而是與群眾交朋友,手牽手、心連心,實現情感鏈接與親情互動,在雙邊交流中實現藝術教育。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文化需求與藝術愛好、藝術特長。要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藝術教育,做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放群羊”“大幫哄”“吃大鍋粥”。
一、群眾教育的基本原則
要充分認識到,人性化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本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自始至終的根本宗旨,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在群眾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藝術教育成果由群眾共享,讓藝術教育成果惠及所有的人民群眾。
1.科學化原則
群眾藝術教育工作必須遵循自身的科學規律,堅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一口吃個胖子”“一鍬挖個井”。
所謂“科學化”,指的是按科學規律辦事,而“科學”則是運用規律、定律、定理、范疇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與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按研究對象之不同,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哲學、數學等;按與實踐的不同關系,又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科學來源于社會實踐,并服務于社會實踐。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其內涵是:是關于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符合科學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其基本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群眾藝術教育必須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進行符合科學特點與科學規律的運作,切忌主觀隨意性。
2.普及化原則
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要堅持群眾文化的普及化原則,做到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不可貪大求洋,片面追求高精尖和高大上。
普及指的是普遍地傳到所有地區、范圍,或普遍推廣,做到大眾化,而不是小眾化。群眾藝術教育,要全方位覆蓋,尤其是對老少邊窮地區,更要加強群眾藝術教育,要從“文化扶貧”的高度,強化其藝術教育工作。因此,要對群眾藝術教育工作制定總體規劃,落實踐線圖與時間表,以使其普及化原則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3.通俗化原則
群眾藝術本身屬于俗文化范疇,通俗性、淺顯性、草根性、是其本體屬性。因此,群眾藝術教育工作也要堅持通俗化原則。尤其是當今文化背景下,不要走向片面高雅的誤區。
所謂“通俗化”,指的是淺顯易懂,符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作為俗文化的群眾文化,可以出藝術精品,但并不能以藝術精品為文攻目標和核心,而應當首先做到以俗通眾、以俗達雅,逐步實現雅俗共賞的目的。群眾藝術教育必須以俗為貴、以俗為本、以俗為魂、以俗為美。
二、群眾藝術教育內容新擴
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群眾藝術教育的第三個問題,是關于群眾藝術教育內容的新拓展。群眾藝術教育的內容,是整個群眾藝術教育的憑借與依托、核心與保證。因此,新的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新的擴展。
1.多樣性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要以新的藝術內容為主,實現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例如網絡藝術創作(風格小說、網絡詩歌、網絡散文、網絡音樂、網絡繪畫、網絡書法等)。
2.娛樂法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要強化“寓教于樂”,強化娛樂性。寓教于樂是藝術教育的根本屬性之一。傳統的游戲也屬于文化娛樂之一,又分發展智力的游戲(簡稱“智力游戲”,如文字游戲中的猜燈謎、對對聯、賽詩等,圖畫游戲、數字游戲等)、發展體力的游戲(簡稱“體力游戲”,如活動性游戲的捉迷藏、丟手絹、搬運接力、擊鼓傳花,非競賽性體育活動康樂球、棋牌等)。無論是智力游戲還是體力游戲,都可以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藝術修養與文化素質。現代化的網絡游戲、電子游戲等,也可以有選擇地引入群眾藝術教育的新的內容之(下轉18頁)(上接16頁)中,在正確引導下,一定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此外,新的影視劇欣賞、新的文藝節目欣賞等,也應當納入到群眾藝術教育的新內容之中。
3.新潮性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新的內容中,要以新潮性為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新潮性,又以時尚性為核心標志。所謂“時尚”,指的是“一種外表行為模式的流傳現象。如在服飾、語言、文藝、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們采用、模仿和推廣。表達人們對美的愛好和欣賞,或借此發泄個人內心被壓抑的情緒。屬于人類行為的文化模式范疇。時尚可看作習俗的變動形態,習俗可看作時尚的固定形態?!崩鐣r下流行的騎馬舞、咳歌、飆歌等群眾藝術活動,就都是時尚化的群眾藝術的新內容。
三、群眾藝術教育方式新創
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群眾藝術教育的第三個問題,是關于群眾藝術教育方式的新創造。方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決定方式,方式反轉過來又對內容有反作用——助推作用乃至決定作用。具體而言,群眾藝術教育的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以新的藝術活動為載體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藝術活動為載體,把教育融于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實現動態教育。例如廣場舞、秧歌舞、聲樂演唱、器樂演奏、書法創作、繪畫創作、文學(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創作、小品創作與表演、相聲創作與表演、快板創作與表演、舞蹈創作與表演、二人轉創作與表演等各種藝術活動,都是有效的新手段。
2.以新的藝術輔導為抓手
藝術輔導是我國傳統的群眾藝術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的“文化館”的定義是:“中國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進行社會教育而設立的事業機構。也是群眾從事文化娛樂的場所。通過舉辦講座、展覽、閱覽、演出等活動,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并組織和輔導群眾業余藝術表演和文藝創作等?!笨梢娝囆g輔導是群眾藝術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方式。而以新的藝術輔導為抓手,說的是這種藝術輔導要從教練、引導變為互教互學、雙邊互動、教學相長、以輔寓導,充分體現新的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者與群眾的平等關系與親密關系。
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藝術精神為統領,這種新的藝術精神又以創造性思維為支撐。所謂創造性思維,指的是“產生新思想的思維活動。它能突破常規和傳統,不于既有的緒論,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具有開放性、開拓性、靈活性、獨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規性等基本特點。在創造性思維中,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淵博的科學知識等智力因素,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的創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著重要作用?!眲撛煨运季S的方式,又包括發散性思維、跳躍式思維、逆向思維、靈感思維等等。所以,群眾藝術教育方式的創新,集中體現在對于這些新的創造性思維方式的正確運用上面。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