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瑞雪
摘要:本文對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意義進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 提出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舉措。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構建
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一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是我們文化自信的精神命脈,是一項系統工程、戰略工程。
一、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意義
(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
保護和傳承優秀的人類文化傳統對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演進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文化自身存在形態的限制,其社會存在的基礎有日趨狹窄的趨向,其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的已瀕臨消亡。但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化傳統作為有機整體,是由各種不同存在形態的文化相互關聯而構成的,其中文化遺產是重要內容。所以我們應該加倍重視優秀文化的承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精粹之一,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我們不僅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而且要科學、全面、系統地搶救和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延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族精神的凝聚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
中華民族從分散走向融合的數千年文明進程中,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存在于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現象中,但更多地表現為這些文化現象所蘊含的理念、規則、秩序和這種文化所體現的獨特信仰。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的發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個群體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來自于文化認同。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民族信仰和社會認同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證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
(三)中國的國家安全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
文化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表征和條件就是國家內的各個民族之間具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來源于文化認同,文化的認同感成為多民族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和社會制度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是國家和平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民為邦本、止于至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需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既包含積極入世、主動進取的有為精神,也包含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社會責任,還包含有正直獨立人格和主動創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塑造了無數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飽經滄桑而自強不息,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
(二)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古人逐漸明確了君主的權力來源和政治責任,在執政中注意順民心、重民意,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決定著一個朝代的強弱、興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輕神”、“恤民為德”、“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思想,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對于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理想追求上,主張“修齊治平”。《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當以修身為本。古人把正心誠意的修養,道德修養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么一種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追求,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斷地克己復禮,修身養性,不惜為之奮斗一生。而在社會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達到“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
(四)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自然觀上,強調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調整自然。在政治觀上,追求一個多民族統一大家庭的“大一統”觀念,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注重各民族團結統一,強調獨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匯集成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具有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的百折不饒精神,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三、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舉措
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必須做到以傳承文化為主體,構建科學的文化體系,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社會主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一)實施文化傳承戰略
1.加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我國目前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普查,研究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從國家政策層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的傳承進行指引,采取保護措施。
2.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傳承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傳承人對保護與開發的作用提高到戰略性高度上來,并積極采取可行措施進行落實。如上海、浙江、寧夏等省市都出臺了地方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并對國家和省級傳承人給予一定補貼。對于傳承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師帶徒的方式,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文化遺產的學習中來;另一方面可通過舉辦活動,在學校、社會中普及文化遺產的知識和技能;另外文化遺產所在社區的居民也應擔當起繼承者的角色,使文化能夠與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而這一切既離不開政府的鼓勵與支持,更離不開傳承人和繼承者不斷的努力。
(二)實施培育戰略
1.制定標準、依法保護文化遺產。標準和法律是有效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證。制定了統一的標準和完善的法律法規,就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具有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保證。國家應強化文物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統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制定明細標準,推動傳統工藝走向精細化;加強古代典籍文獻整理,推進國家典籍資源規范化、數字化等等。
2.培育文化遺產產業基地,發展綠色文化產業。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文化遺產產業基地,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綠色文化產業。例如可以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建立古玩交易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等。
(三)實施推進戰略
1.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眾普及。一方面可以將文化遺產與創意設計相融合,創造出更多貼近生活的文化產品,普及文化的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大眾化普及。。
2.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大力創造文化的新的當代表達形式,借助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以求繁榮和發展,要把“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深度結合,主動輸出帶有本民族特點的優秀文化,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