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婉
摘要:南海素有“海上高速公路”之稱,近代以來“絲綢之路”也是以南海海上之路為中心。只要海上有貿易的海域,都會有海上侵權的行為發生,再加上南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諸多國家都對它提出主權要求,在發生海上侵權時,究竟如何用法律來解決,目前還沒有一個合理的方法。通過總結南海爭端海域存在多國之爭的復雜情況,發現南海爭端海域海上侵權法律適用存在的沖突及困境,從而提出南海爭端海域海上侵權法律適用法的修改建議,以期完善我國在南海的立法和執法,維護我國與各國在南海爭端海域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南海;爭端海域;侵權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8-0081-03
一、南海爭端海域的現狀
根據南海周邊國家對南海提出的海域界限來看,海域重疊的部分很多,即在南海很多海域面積都是存在爭端的。中國對南海海域的主張:在中國的地圖的右下角,標有8條斷續海域線,也就是“九段線”,也稱為“u”型線,中國主張對九段線內的海域享有主權。有學者根據1983年中國政府正式出版的《南海諸島圖》,計算出“九段線”內海域面積約為202.5萬平方公里。菲律賓的主張:2008年菲律賓國會通過2699號法案,即“制定菲律賓領?;€的法案”將本屬于中國領土的黃巖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為“所屬島嶼”。越南的主張:2012年6月21日,越南國會通過《越南海洋法》,將黃沙群島(即中國的西沙群島)和長沙群島(即中國的南沙群島)列入越南“主權”和“管轄”范圍內。馬來西亞:1983-1999年,馬來西亞非法軍事占領南沙5個島礁,隨后加大經營力度,強化實際占領。文萊:文萊通過其國內立法對外宣稱其擁有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以此為由侵占本屬于我國的44萬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對“路易沙礁”即我國的南海礁行使主權。印尼:在1969年之前,對于南沙群島印尼并沒有提出權利主張,但在1969年的時候,印尼在與馬來西亞簽訂的大陸架協議中,把本屬于中國的5萬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劃人印尼海域。
二、南海爭端海域海上侵權法律適用存在的沖突及困境
(一)船舶碰撞侵權的法律適用
1.侵權行為地法適用的排除。船舶碰撞屬于海上侵權行為,按照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基本規則,應當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對于在一國領海或者內水發生的船舶碰撞糾紛,多數國家適用該領?;蛘邇人鶎賴姆?,即侵權行為地法。但是,南海海域,目前根據周邊國家提出的主張,重疊的部分相當嚴重,在主權不明確的情況下,要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無疑是很難的。既然目前南海爭端海域無法毫無異議地確定為哪國的領?;騼人虼艘簿筒荒芘卸ㄇ謾嘈袨榈胤楹螄姆?。
2.適用船旗國法的不足。船旗國在一國內水發生的船舶碰撞案件處理的法律適用的空間已經大大縮小,主要集中在相同國家船舶碰撞案的處理過程中。南海爭端海域,發生船舶碰撞的大都是不同國籍的船舶,這時候適用船旗國法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且船旗國法的規定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其不足之處有:(1)船旗國法一般都是體現船旗國的航運政策,而航運國普遍采用對本國航運的保護政策,必然造成對雙方當事人的不公平待遇。(2)對于發生在國籍不同船舶之間的碰撞,適用哪一國法比較適當,各國規定均不相同。但是不論采用哪一種規定都不能做到同時對雙方的公正。(3)適用船旗國法也存在外國法查明問題。
(二)海洋污染的法律適用
1.侵權行為地法不能直接適用。在處理海洋污染損害賠償問題時,各國間的做法主要考慮的就是侵權行為地法。因為海洋污染損害的特殊性,侵權行為發生地有時候往往就是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但是,由于海水的流動性,損害結果地有可能會出現多個,這樣就不會產生在侵權行為發生地或侵權行為損害結果發生地之間選一個的情況了。各國的審判實踐也是趨向于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這種做法的。
2.法院地法適用的缺陷。在南海爭端海域,適用法院地法可能會出現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比如在中國和越南有爭端的海域,一艘越南運輸石油的船,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爭端海域的油污污染,中國法院進行管轄,適用法院地法,越南肯定會提出抗議,造成問題的復雜化,不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
(三)海上人身傷亡的法律適用
1.侵權行為地法的排除適用。單單作為一個連接點侵權行為地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生命力的,有些情況下,侵權行為地應是重點考慮的連接點。例如發生在一國領海或內水的對領海國造成了影響的船舶外部的人身傷亡,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是最公平的,同時也符合最密切聯系原則。但是,同上所述,在南海爭端海域,因為海域主權的不確定性,要想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是不可能的。
2.船旗國法只能適用于部分情況。在南海爭端海域,對于船舶內部侵權行為在沒有合同約定的前提下應適用船旗國法似乎是沒有爭議的。船舶擁有國籍,原則上應服從于本國的主權,而且船旗國對于當事雙方而言最明確單一,符合交易安全,保護第三者的利益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所適用的法律應有可預見性的原則的要求。但是對于船舶外部發生的侵權行為,有可能會不利于保護受害者一方的權益。
三、南海爭端海域海上侵權法律適用法的修改建議
(一)船舶碰撞和觸碰
對援引涉外民事關系準據法的連接點進行軟化處理是近現代各國國際私法的立法趨勢。傳統的國際私法涉外法律適用規則追求的是形式正義,力求實現法律選擇的秩序化,因此通常采用單一的連接點,具有機械、僵化的特點。而現代國際私法比較注重實質正義,即法律適用后所產生的判決結果是否公正。這種實質正義的實現,需要運用多種處理方式,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救濟機制使受害人能夠更加全面充分地尋求救濟。從前文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一個準據法公式都有難以單獨適用于南海爭端海域的船舶碰撞侵權案件。在解決某一個案件時,可能某一個連接點是比較恰當的,但對于南海爭端領域所有船舶碰撞的案件來說可能就不太適合了。所以,對于南海爭端海域船舶碰撞的準據法不能依簡單的標準進行確定。
在此對南海爭端海域船舶發生碰撞的法律適用提出一點建議:對于南海爭端海域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如果當事人在事故發生后經協商一致選擇某一國際公約或某一國家法律作為準據法,適用該公約或該國法律。如當事人未達成協議,則法律適用按照下面的規定:如果雙方當事人所在國均為某一相關公約的締約國或參加國,則適用該公約,公約未做出規定的,適用依本條規定重新確定的準據法;如雙方國籍相同,則無論碰撞發生在何地,均適用船旗國法。如依據以上規定仍無法確定準據法,適用與該侵權行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可以考慮的連接點為船旗國、法院地,當事人住所或主營業場所所在地等。
(二)海洋污染
“最密切聯系原則”來源于意大利法學家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在《現代羅馬法律體系(第8卷)》中,薩維尼闡述了國際私法理論: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人,他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法律,它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一種法律關系的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性質上必然歸屬的法域。在薩維尼之后,英國維斯特萊克提出了最真實聯系這一理論。薩維尼和維斯特萊克的這兩種理論對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即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中,要綜合考慮具體民事關系的性質和邏輯,應該適用與民事關系有重大聯系、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最密切聯系原則因其符合法律適用所追求的公平、正義,迅速為各國立法所借鑒和移植,許多國際條約也采用這一原則。在南海爭端海域發生的海洋污染,究竟適用哪國的法律?所以在只有一個國家進行干預的情況下,適用干預措施采取國的法律是比較合理的。污染損害賠償、采取干預措施所產生的費用和因此造成的進一步損害所引起的訴訟,此時所適用的應該是干預國的法律,但這時候干預國的法律會被當成侵權行為地法,會毫無折扣的被適用。在干預國有兩個或有兩個以上的,應由各干預國首先進行協商適用哪國的法律,協商解決不了的,則適用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與干預國的利益有者最密切的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三)海上人身傷亡
在涉外侵權行為準據法理論的發展中,意思自治原則的引入也是備受關注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國際私法中的應用一開始在涉外合同準據法中運用的較多,而侵權法在國際上普遍被認為是一國的強制法,不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協議選擇適用的法律。但最近幾年來,部分國家為了更好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尊重當事人的選擇,也在它們的侵權法領域引入了意思自治原則。
從上述公約、各國的立法以及司法判例可以看出,在侵權行為法律適用問題上,允許當事人有限地選擇侵權行為的準據法,既能保護受害人權益又不失去對法律的控制。對于在南海爭端海域發生的海上人身傷亡,如何適用法律,現提出建議:如果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當事人之間已經有合同關系存在,而且當事人已經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協商選擇了合同的準據法,那么該合同準據法同樣適用于當事人之間的侵權關系,因為合同簽訂的本身就是意思自治的體現。如果雙方當事人所在國,同為某一相關的強制適用國際公約的締約國,則適用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雙方當事人無合同關系或未在合同中選擇適用的法律,并在侵權事件發生后依據意思自治原則選擇了準據法,適用該法律。船舶內部的人身傷亡如不能依據前款確定準據法,適用船旗國法。如以上原則仍無法確定準據法,則依據最密切聯系原則來確定準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