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凱
摘要:從2012年至今,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GDP增速放緩。同時。由于高校擴招,2015年高校畢業生已達到749萬,大學生就業面臨嚴重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央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同時,也要求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因此,了解新常態下創業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發現當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所面臨的問題,結合當下時代背景解決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問題,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常態;創業精神;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8-0155-02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的內涵
習近平首次提及到“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看,它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中國經濟發展從改革開放前的低速增長,到改革開放后高速增長,再到如今的中高速增長,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螺旋上升的過程。而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相對比較穩定,經濟增速出現回落,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整合升級,經濟增長將擺脫生產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逐漸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它是一種由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它是與之前的“舊常態”有著顯著區別的新階段。
“創業精神是指創業者自主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產生創業成果的主體性條件,也是創造性人格所必須具備的主體要素。自主創業精神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一經形成就會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激勵著人們打破束縛,推陳出新,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和促進創造性活動”。創業精神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創新意識,它是創業精神的核心,也是創業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創業目標,創業者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去從事創業創新活動。最后,創業意志,也就是創業者本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它是從事創業活動的內在動力。創業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它并不是意味著一定要開公司、辦企業,而是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對產品、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只要創業者具備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心態,以創造新價值的方式為新企業創造利潤,我們就能說這一過程中充滿了創業精神。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業精神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創業觀念滯后,創業精神淡薄
大學生創業精神的缺失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現在的大學生多為“90后”,是享受到國家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巨大好處的一代。他們大多衣食無憂,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由于缺乏困難和挫折的磨練,使得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淡漠,這些也是創業精神培育的嚴重障礙。其次,大學生受家庭傳統觀念的影響,形成了畢業、找工作、就業的思維定式,缺乏對創業活動和創業精神的理性認識。最后,一些大學生鑒于創業資金和技能不足,擔心自己無法承擔創業失敗后帶來的后果,加之某些父母的反對,對創業產生恐懼心理,這也是創業精神缺乏的原因。
(二)社會創業氛圍淡薄,創業教育環境缺失
當前社會環境下,“雖然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但是,絕大多數高校真正找到愿意與其合作、愿意幫助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實踐培養工作的企業,還是難乎其難”。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對接還存在一些障礙,學生最需要的創業的實踐引導,僅僅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國家雖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資金扶持,但是只有較少的學生享受到了政策優惠,并且金額較低。所以從教育管理機制和社會保障方面,還沒有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導致大學生創業動力不足。同時,社會風氣敗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使艱苦奮斗的創業、創新精神變得難以生存。
(三)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實踐程度低
現在,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的相關課程,但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通常由學校教師在就業指導的層面上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育,未將其納入到高校整體的學科建設中去,創業教育課程顯得勢單力薄。同時,因為學科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課程單一、實踐程度低,學生對此類課程缺乏重視。學生學習興趣低,創業精神的培育就變得十分困難,也就無法在高校形成濃郁的創業氛圍。可以說沒有完備的課程體系為依托,高校的創業及創業精神的教育就是空中樓閣,難以形成實效。此外,創業教育課程教師的非專業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作為學術型教師,缺乏在社會上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所以就很難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只能照本宣科的講授教材或者精神和思想上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這使得高校的創業精神培育和創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創業教育教師中既有企業創業實踐經驗還有高校理論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少之又少,這成為大學生創業精神培養的障礙。,
三、經濟新常態下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的措施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創業精神內化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潛能和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等同意義,二者的實現具有一定互通性。創業教育的宗旨就是要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潛在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以滿足個人和社會的兩方面需要”。嗍因此,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對于創業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自身作為創業教育的主體,他們有著強烈的實現個人價值的愿望,我們需要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將創業精神、艱苦奮斗、獨立自主融入到他們自身能力的提高過程中,以激勵、贊揚的方式內化到他們的身體和血液中去,這樣即使他們走出校門,依然充滿激情,充滿創業精神。
(二)完善創業教育政策,創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經濟競爭愈發激烈,大學生作為沒有社會經驗的青年團體,需要學校、政府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來幫助大學生培育創新創業精神以及提高創業實踐技能,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效果和水平。“政府層面,要體現出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和強制、協調與整合的結合。政府要陸續制定相應的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實施細則與操作方案,為大學生創業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法規和政策環境。學校層面,體現在所學專業和創新創業專業的結合、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社會需求的結合上。社會層面,要體現在現有行業和創新行業、創業平臺和創業理論的結合上。要有效利用市場中介服務機構,進行專門培育并且開展業務指導與信息咨詢等服務。一方面要加大創業政策和法規的建設力度,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實各項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簡化大學生創業申請、審批等相關程序,做好政策宣傳”。
(三)完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為創業精神培育提供保障
創業精神的培育依賴于一個完備的創業教育體系,而創業教育也是我國推進綜合性素質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1.創業教育的教材編寫。大多數高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都是由教師隨機選取一些材料對學生進行講解,缺乏專業性。國家應該組織具有相關理論素養的學者同知名的優秀企業家共同編寫一部完整、系統、權威的教材,將理論教育與企業家的實踐經驗有機融合,供全國各高校作為創業教育教學的基礎和依據。
2.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的銜接。創業是一種具有極強實踐性的實踐活動,因此應該將課程教育的理論性與實踐教育的實踐性有機融合。高校應該與知名企業共同建立創業實習試點,將創業課程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校完成基礎的理論學習和精神培育,第二階段在企業中進行真槍實彈的體驗和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具體創業活動中。
3.師資力量的建設。高校可以組織具有相關理論素養的教師,親臨創業第一線,在企業中學習創業技巧和注意事項,然后將自己的創業實踐經驗結合課本傳授給學生,也可由老師帶隊,帶領學生組建創業團隊,在實戰中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4.高校應該把創業教育納入到學校的綜合課程體系中去,依據不同的專業有選擇性、針對性的開展創業教育,根據不同專業分類設置創業項目和創業技能教育。同時,將創業教育以理論和實踐雙學分體系,納入到學校整體學分體系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