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華
摘 要:職業素養的養成是職業學校學生的重要的學習內容。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入校兩年后就將步入社會,良好的職業素養,可以提高他們適應工作、適應社會的能力,現代學徒制作為校企合作的新形勢,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貫穿職業素養教育,對中職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是很有意義的研究。本文從現代學徒制的視角入手,談談對中職生進行職業素養培養的新策略。
關鍵詞:職業素養;現代學徒制;企業文化;中職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29-02
一、概念界定
(一)職業素養
《新華字典》中關于素養一詞的解釋為平日的修養,職業素養即可理解為個人服務社會并作為主要生活來源行為中體現出的修養。研究職業素養的鼻祖San Francisco對這一概念有更權威的論述,他將職業素養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我國學者在職業素養方面也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于職業素養含義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式概念,由職業道德素養、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合作態度等構成;二是職業素養也叫做職商,指在從事職業中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質和能力,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四個方面,表現在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品質和外在行為方式;三是職業素養的 “素質冰山”說,職業素養由顯性職業素養(水面以上部分,如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隱性職業素養(水面以下部分,如職業技能)構成。
盡管對于“職業素養”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其內涵基本趨同,普遍認同職業素養是一種綜合表現,體現了勞動者在職業中的素養、智慧及職業的適應能力。綜合上述概念,筆者認為,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可以做如下定義:一是職業心態,包括職業忠誠度、責任感、自律意識等;二是職業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
(二)現代學徒制
學徒制并不是一種新生的職業教育形式,早在近代學校教育出現之前,就出現了學徒制這種學習形式,主要是指師傅與徒弟在手工作坊中一邊勞動,一邊學習,通過言傳身教學習與傳承技能的活動。這是一種高度情境性的學習方式,真實的工作場所中師傅的舉手投足之間滲透著工匠的知識和技藝,徒弟通過觀察及師傅手把手教學,耳濡目染逐漸掌握知識與技能。
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是針對傳統學徒制而言,融入了現代學校教育因素,學校與企業合作,是對傳統學徒制教育的升級,德國雙元制較好地詮釋了現代學徒制就學即就業、招生即招工的特點。 現代學徒制對職業教育有天然的適用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現代學徒制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同時加強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既懂理論又有技能;其次,現代學徒制促進校企雙方合作共贏,培養出的學生更符合企業需求;最后,現代學徒制符合終身教育的要求,利于學生職業選擇與個人成長。
(三)現代學徒制與職業素養培養的關系
1.現代學徒制有助于職業素養潛移默化地養成。
首先,現代學徒制運用職業教育最本真、最樸素的 “口傳手授”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做中學”和“理實一體化”原則,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主動學習。在師傅的舉手投足之間領悟和觀察技能,學生既能更有效率地習得知識和技能,又能感知師傅對待職業的工作態度。其次,現代學徒制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師傅與徒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更多,有助于學生在與師傅的相互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2.現代學徒制確保了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真實性。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行業訂立標準、校企共同培養、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在現代學徒制的框架下共同參與學生的培養,雙方通過商洽對人才培養的規格進行規定并全過程參與對學生的培養。這樣既可以彌補企業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員工素養的不足,也能補齊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脫離企業真實環境的短板。校企雙方的緊密合作,取長補短,確保了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真實性,為學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訓。正如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勞耐爾所說,職業教育“僅有專門的工作經驗是不夠的,因為它缺少專門學科的理論知識,而后者也不能直接形成實踐能力。因此,只有將專門的工作經驗與相關理論知識的獲得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基礎”。
3.現代學徒制能夠提供全面的職業素養教育。
首先,現代學徒制具有過渡功能。學生通過現代學徒制能夠實現從學校到學徒,再從學徒到員工的過渡,使學生能夠免受由于身份與環境的變換帶來的迷茫和不安,實現平穩過渡,利于形成良好的職業心態。其次,現代學徒制具有預就業功能。在各類求職者中,現代學徒制的學生由于之前在企業零距離實習的經歷,不僅能較熟練操作設備,也與企業建立了天然的親近感,因此,企業更愿意優先雇傭這些學生,既免去了入職培訓和考察,又利于企業人員隊伍的穩定和經濟效益提高。因此,現代學徒制符合終身教育的理念,能夠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職業素養教育,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
二、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入校兩年后就要步入工作崗位,年齡普遍偏小、閱歷淺、心理不夠成熟,在家中嬌生慣養,再加上大多數中職生是中考失利者,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要求他們在這個年齡段建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形成明確的職業目標,顯然是不現實的。教師還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成績作為評判學業的標準,注重書本知識灌輸,采取死記硬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培養欠缺全面。
中職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表現出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工作中怕苦怕累,缺乏毅力,頻繁更換工作,即使能較長時間在一個工作崗位上,也會表現出學習能力不足、合作精神欠佳、缺乏創新意識、不善于溝通等問題。因此,應該對上述問題加以重視,并提早預防,利用中職現代學徒制的資源與優勢,建立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平臺,創新職業素養教育的形式。
三、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中職生職業素養養成策略
(一)搭建一個平臺
只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才能實現教學與生產相融合,學校課堂滲透企業生產元素,生產現場融入學校課堂,因此需要學校、企業、政府共同搭建一個平臺——成立教育集團,保證現代學徒制的順利實施,暢通校企雙方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為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二)塑造兩支合格的師資隊伍
學校與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優勢與特點,對職業素養教育的師資進行全面統籌,校方應形成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新技術、新工藝的制度,同時邀請企業的技術工人走進課堂,傳授貼近企業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加強對兩類師資的再培訓,不斷提高素養,更新知識,保障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質量。
(三)實施三項“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
1.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改革。
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系統、全面的手段,因此,現代學徒制要突出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建設,深化中職生職業素養課程改革,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企業文化、生產安全、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同時結合實際,出版適用于本地區本專業的中職生職業素養校本教材。
2.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學科滲透。
職業性是中等職業教育的顯著特性。因此,在每一堂課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設置課程的教學目標時,不僅包含知識目標,也設置職業素養目標,加強職業素養在各門課程中的滲透與應用。
3.改革評價模式。
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以學校為核心,社會與企業共同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傳統的總結性評價已不能客觀全面評價學生的學業,多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摒棄一張試卷定終身,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增加企業參評、學生自評與互評等形式,將職業素養作為中職生評價的重要指標。
(四)企業文化進校園常態化
企業文化進校園,集中體現了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特色,正逐步成為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如通過開展“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等校企合作活動,讓學生在校內真實的“企業化車間”和企業的“教學化車間”感受真實的企業環境和8S管理文化;打造會說話的墻壁文化,加強教室內、走廊內的企業文化宣傳,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素養;將學生離校前的一個月命名為“企業文化宣傳月”,集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就業指導、模擬招聘會等,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情境氛圍;同時,將企業管理文化融入班級管理,以企業職務命名班干部,班長是總經理,宿舍舍長是管理部長,組織委員是安全部長等,使學生潛移默化感受企業文化,提升職業素養。
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仍存在行業企業參與不足、產教融合不深入等問題。現代學徒制的多元合作性很可能會成為解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這些問題的良方,成為解決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問題的根本途徑,從而影響中職生優化職業生涯發展、促進個體成長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王秀娟,謝紅.在頂崗實習中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升[J].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
[2]曼德著.新職業觀——現代職業精神培訓讀本[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魏景榮.論隱性職業素養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J].職業教育研究,2009,(3).
[4]俞蘭芳.注重職業素養培養.提升技校生就業能力[J]. 職業,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