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摘要】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被動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教學模式的提出正好能解決該難題。問題教學使學生在問題的產生、思考、回答和解決中,提高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問題教學
目前我國倡導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因此,初中化學教學應從學生本身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新意識,讓學生學到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結合到實際生活中,并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但就目前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筆者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引進問題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問題的產生、思考、回答和解決中,提高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科學的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將原有知識和新知識緊密的聯系起來,設置的問題要生動與直觀,并具備一定的啟發性。在設置問題環節中,教師要采用直觀演示、實驗探索和趣味現象等方法,使問題由抽象化轉變為具體化,使得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化,枯燥的知識更加趣味化,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以實驗的方式設置問題。例如,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氫氧化鈣溶液》實驗中,在石灰石與稀鹽酸發生反應時,會產生大量的氣泡,并且將反應生成的氣體通入氫氧化鈣溶液時,氫氧化鈣溶液變渾濁。在學生感嘆這一現象時,教師提出問題,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中產生的氣體是什么?為什么氫氧化鈣會變渾濁?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寫出化學方程式。在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要進行糾正和講解。之后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要用稀鹽酸,用濃鹽酸行不行?引起學生的再次思考和探究。
利用實際中存在的化學現象提出問題。例如,人們在制作汽水時常用小蘇打(碳酸氫鈉)和檸檬酸配制,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們都應該喝過汽水,教師可以在課上以汽水為例,讓學生準備一瓶汽水。在學生打開汽水時,會有氣體溢出,并發出“噗呲”的聲音。在學生喝過汽水之后,會產生涼爽感。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提問,小蘇打與檸檬酸的反應生成了什么氣體?為什么喝汽水會有涼爽感?讓同學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小組探究。
通過有趣的化學現象提出問題。例如,酸、堿指示劑遇酸、堿變色的試驗中,教師將H2SO4溶液滴到酸、堿指示劑中,指示劑馬上變成了紅色。而用NaOH溶液時,酸、堿指示劑馬上變成了藍色。通過這個現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實踐、探究,最終得出結論,通過有趣的實驗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達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二、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提出問題,通過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起學生化學的學習興趣,并積極的接受和理解新知識。因此,化學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的有效性,可以引導學生迅速參與到問題情境中,從而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并且將課本知識結合到實際生活中的鮮活例子,使學生的化學學習具有趣味性和高效性。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培學生的領導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突出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挖掘學生的潛能主動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
三、 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從而使學生失去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和解決問題相關的資料和依據。在一般情況下,可采用事實、多媒體教學、文字材料等方法來提供科學、有效、完整的依據。在學生的思路顯然困境時,教師要點撥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思維的廣泛性,從而幫助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順利地解決問題。在問題教學法中,學生是教育主體,而教師是學生的協助者,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邏輯思維對化學現象進行研究,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并提高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初中化學課堂中問題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嘗試地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問題教學是讓學生將原有知識和新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設置的問題要生動與直觀,并具備一定的啟發性。在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科學的設置問題,并在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究中,適當的引導學生。采用事實、多媒體教學、文字材料等方法來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科學依據,從而幫助學生順利的解決問題。問題教學使學生在問題的產生、思考、探究和解決中,提高學生歷史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志堅. 淺析初中化學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學周刊,2013,35:131.
[2] 陳良政. 例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基于“四段六步式”教學模式[J]. 赤子(上中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