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生 全意++黃業超
摘 要 21世紀的今天,當我們談到多元性別的課題時,特別是在華人社會,當同性戀正在慢慢地被大眾所接受時,但當我們提到「跨性別 Intersexual」時,許多人對于這類人群都有著消極的刻板印象,并且會帶有歧視的眼光。這樣一類群體在華人社會中很難得到認同。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LGBT]即男同性戀,女同性戀以及雙性戀三者在隨著世代的進步,漸漸被文明社會放寬接受尺度與尊重后的另一敏感議題「跨性別Intersexual」來做分析,以較為開放的華人世界——臺灣社會為例 ,深入了解「跨性別 Intersexual」族群的認同。
【關鍵詞】跨性別;臺灣社會;認同;自我矛盾
1 何謂跨性別
性別一詞可分別用英文sex和gender表示,前者指生理意義上的性別,而后者才是表示以生理因素為基礎,受社會和文化及心理因素影響的社會性別。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團共有的、后天習得的,它制約著人們的語言模式和行為模式。性別文化是“社會為不同性別的人所分別限定的所思、所言、所為、所覺的范疇。性別文化代表了不同性別的利益關系的話語和制度。
跨性別指的是,擁有與生理性別不符合的性認同. 那些在出生的時候根據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個性別,但是卻感覺到那個性別是對他們一種錯誤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另外一種說法是:那些對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感到無法認同的人,他們認為他們是位在兩個社會性別(Gender)中間的人,他們并不將自己嚴格界定為任何一種性別,而是將自己界定為既非完全的男性,也不是完全的女性。
2 跨性別者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矛盾
當前,在臺灣地區,政府機構對于跨性別者也有一個比較官方和正式的認證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官方的社會認同。這個社群想要改變原有的身份證信息,必須要通過政府為期六個月的心理健康檢查,確認無精神障礙,可以被允許去做變性手術,在變性手術成功后,再經政府機構的認證便可以更改國民身份證上的性別。這樣一個嚴謹的認證過程,其實政府一定是經過多方思考所定下的一個標準。
但是,筆者們在走訪了許多跨性別者以及其社交平臺后發現,跨性別者這個群體對政府實施的這樣一個準則,幾乎都是持激進的反對態度。在Facebook等境外社交網站上有一些與變性人相關的信息,在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的臉書上,筆者接觸到了一些這類人,并且從他們的社交信息上了解到了一些他們關于社會認同的想法。從中筆者發現,部分跨性別者他們所贊同的自我認同并非一定需要生理上的改變,只要他們心中的自我界定是女性,那么他們就是女性,單從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來判斷性別,是不平等的。他們認為,政府對于變性人出臺的這種政策實質上是一種歧視,他們認為自我的性別認同是一種自由,社會和他人都不應該做出干涉,而政府為修改身份證性別所制定的這一系列條條款款,干涉到了性別選擇的自由。而性別選擇的自由其實也就是變性人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矛盾爭議所在。
在筆者的調查和走訪中發現,部分變性人認為,天賦人權,人生而自由,這種自由也包括了自我對于性別的選擇,生理上的差異并不能阻礙心理對于性別的選擇。但是社會上對于性別的普遍認同,還是認為性別是先天決定的,第一性征還有第二性征決定了你的性別,這是從生理和科學的角度來看待性別認同這樣一件事。其實這種矛盾也可以套用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矛盾,變性人認為他們的意志決定了性別,而社會大眾則是認為一個人的生理特征才能決定性別。因為變性人是一種少數群體,因而這種矛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凸顯,但是這種矛盾在變性人的群體中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不僅僅是跨性別群體,在同性戀群體中,對于性別喜好選擇的矛盾也是一種。
3 研究結論
在當代華人社會,“同性戀認同”已經越來越多為大家所接受,并且已經達到了“同性戀認同”的階段。然而,從“認同”的概念到“性別認同”或“性認同”的概念,還有一個重要的立場轉變:在性別分類看似愈來愈復雜的時代,認同的概念也逐漸被用來指稱個人的主張,表示他們是什么人或是什么東西,與其他人不一樣。這樣的認同發展與“認同政治”概念的興起有關,臺灣地區近年來的民主政治發展其實也促進了“認同政治”的興起。個人宣稱自己認同跨性別就成了跨性別這種社會運動中的一份子。「酷兒主義」則又更進了一步,酷兒主義的行動派多強調多樣性直接挑戰我們視為理所應當的社群。盡管很多社會運動以認同為基礎,但是都經過進一步的檢驗證明,這些認同并不是如我們所想象的那么有根據。
在臺灣的跨性別人群,其實質上類似于「酷兒主義」人群,他們追求的是他人對于自我的性認同,但是他們卻直接挑戰了我們視為理所應當的以性征來判斷性別的標準。這種激進的挑戰,顯然缺乏了生理依據,在社會秩序下不能憑借簡單的心理認同將一個人認定為女性。而跨性別者所追求的消除性別界定,也是基于一種很理想化的愿景。
對于跨性別者,社會需要給他們一種認同。但是跨性別群體中,多數會帶有這種激進的想法來抗議現存的性別界定準則,這樣的行為可以定義為強迫認同。他們希望強迫大眾消除性別界定,可是你有選擇性別的自由,但是我也有選擇是否認同你的自由,大眾有權選擇不去認同,因此他們這樣一種激進的觀點看似是為消除性別歧視,呼吁性別選擇自由,實質上其還是違背了自由原則。
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可以追求“認同”或者說是一種相互的“尊重”,但是我們不應該強迫認同,我們有自我認同以及自我認同他人的權利,同樣的他人也有,因此不能單單以自我為中心從而剝奪了他人認同的權利。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15/424423/187
[2]黃桂霞.性別文化的去向一從權利文化到平等性別文化[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5(03):27.
作者簡介
徐寒生(1995-),男,浙江省永嘉縣人。現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大學本科在讀學生,主要從事網絡傳播方向研究。
全意(1995-),女,四川省成都市人。現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大學本科在讀學生。
黃業超(1993-),馬來西亞華僑,馬來西亞人。畢業于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書。
作者單位
1.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重慶市沙坪壩區 265500
2.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 臺灣臺北市 2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