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夏平
摘 要 文化是影響企業跨國經營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跨國經營中正確認識和利用文化因素至關重要。本文從正確認識文化因素對跨國經營的影響著手,分析了因文化差異產生的跨國經營問題,提出轉變觀念,強調把文化作為企業核心資源去整合和構建,并制定了文化資源整合構建策略。
【關鍵詞】文化;跨國經營;整合和構建
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目光投向中國市場,我國的民族企業也積極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綻放異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達到3797728.62百萬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12311986萬美元。跨國企業在開展跨國經營中必然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且其影響力是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因此企業在跨國經營中正確認識和利用文化因素來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1 文化與企業跨國經營
著名的比較管理學專家霍夫斯坦特認為文化是指在一個環境中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這種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維,因此不同的群體、地域或國家的文化互有差異。正是由于這種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跨國經營中的文化沖突。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遇到的問題就越多。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中常常存在以下問題:
1.1 過于主觀分析和判斷信息
由于對所在國政治、經濟、法律,尤其是社會文化環境缺乏深入了解,文化敏感性差,往往陷入主觀判斷,從自身的文化出發對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斷,從而產生誤解。
1.2 僵硬套入經營模式
對所在國當地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缺乏了解,完全照搬固有管理模式造成水土不服,或在經營過程中不同文化管理人員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造成“多重指揮”現象。
1.3 缺乏協調機制
在跨國經營中對在文化融合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程度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文化適應能力,解決文化沖突的技巧較差,未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協調機制。
1.4 溝通障礙
公司中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員工由于語言上的障礙,嚴重影響工作中的準確交流,影響了跨國企業經營管理者與當地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
1.5 導致跨國企業市場機會的損失和組織機構的低效率
由于文化沖突,在管理上增加了管理難度和費用,使跨國企業不能以積極和高效的企業形象去迎接市場競爭,處于被動,喪失市場機會。
2 文化管理模式與跨國經營
在新的形勢下,管理理論、方法面臨更新和改革。現代企業都在探尋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經營管理更具復雜的跨國企業更是如此。
跨文化經營的實質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實現公司的管理目標。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成功的跨國經營企業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例如中國惠普公司探索了一種建立在東西方文化結合基礎上的人本管理新模式,華為的“基本法”文化造就了華為人的極強執行力。在當今世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受到科技、經濟等“硬性競爭力”的影響,企業的“軟性競爭力”也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企業文化是“軟性競爭力”的核心構成要素,因此在跨國公司的經營中構建企業文化管理模式非常關鍵。
與本土企業不同,跨國企業內外均面臨著兩種或多種文化的交合,所以在構建企業文化過程中如果過于看重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沖突,急于采取強力手段消除這種沖突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構建跨國企業文化時,首先應該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過于強調文化差異管理的方式,而應把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資源去應用,發掘和整合企業的各種文化資源形成整體性文化合力,從而解決跨國經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3 文化資源整合和構建策略
在跨國企業的經營中,特別是在初期階段,文化沖突無可避免。當沖突來臨時,如何化劇烈的沖突為平和就考驗著跨國企業的文化資源整合和構建能力。跨國企業文化資源融合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文化融合和建設中需要一個使企業精神、價值觀、理念和企業制度與員工行為相互融會、貫通、促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要運用正確的策略完成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構建。
4 培育跨國企業的學習力,識別文化差異
學習力是企業最可貴的生命力,是最活躍的創造力,是支持一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力。跨國企業要解決跨國經營難題,首先企業內部要形成強有力的學習力,把自身置入到全球背景下并利用全球的資源來發展,因此企業內部所有員工在文化整合問題上就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學習動力,不能妄自菲薄而否定自我,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借鑒。
4.1 認識和尊重文化差異
為了跨國經營的順利開展,企業的經營者首先要承認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認識的基礎上尊重文化差異。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提高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容忍并且允許不同文化并存的局面,認真分析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且尋找其共同點以共同點為切入點尋找文化的融合。
4.2 識別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會造成文化沖突,因此在跨國經營中,經營者需對文化差異進行分析識別。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赫爾的觀點,文化可以分成三個范疇:
(1)正式規范:人的基本價值觀、辨別是非的標準,它能抵抗來自外部企圖改變它的強制力量,因此正式規范引起的沖突往往不易改變。
(2)非正式規范:是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習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沖突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文化交流克服
(3)技術規范:指人們的知識、技術、經驗等,它可以通過人類的技術知識的學習而獲得,很容易改變。
因而,不同規范的文化沖突所造成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程度和類型是不同的。跨國企業管理者首先要識別和區分文化差異,才能針對不同的經營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5 建立跨國企業的文化知識管理體系,提高文化適應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成為時代潮流,知識管理已成為管理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知識管理是指對企業的知識資源進行全面和充分的開發以及有效的利用。由于跨國企業的特殊性,企業內部交織著不同文化差異的知識體系,在這種狀況下,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創造和建立一個有利于不同文化知識資源能動地發揮作用的環境,使得知識不斷地得到積累和擴張,并不斷地得到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因此,建立跨國企業的文化知識管理體系是跨國經營管理中極其重要的一步。
5.1 整合企業文化資源
由于價值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差異,跨國企業存在著不同文化差異的文化資源,包括理念、制度、戰略等方面。跨國企業在進入所在國開始經營時應循序漸進,分析和整合企業存在的各種文化資源,不斷淘汰企業文化資源中缺乏競爭力的因素,吸收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新文化資源因素,形成企業特有的文化資源體系,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競爭力。
5.2 進行跨文化培訓
在整合企業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跨國公司應對員工進行跨文化培訓,讓員工了解公司不同的文化資源,加強員工對不同文化的反應和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進行跨文化培訓中,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不同文化資源,促進員工之間的互幫互助。通過跨文化培訓可達到以下效果:
(1)減輕經營中可能遇到的文化沖突,使員工迅速適應公司和當地環境并發揮正常作用;
(2)促進員工對跨國企業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
(3)維持企業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
(4)保證信息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率;
(5)加強團隊協作精神與企業凝聚力。
6 創建共通的跨國企業文化,實現本土化經營
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跨國企業提高了學習力和文化適應能力,對文化產生了共性認識,因此跨國公司可以根據企業戰略的要求,建立起共通的文化體制,使企業上下一心,增強應對國際市場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完善的跨國企業文化體制有利于跨國公司實現本土化經營,跨國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來規避國際化過程中的文化風險,如生產的本土化、人力資源的本土化、研發的本土化、品牌的本土化、物資采購的本土化等,有力減少東道國民族文化對企業國際化步伐的阻礙。
綜上所述,跨國經營中企業文化的創建和培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在跨國經營中正確認識和利用文化因素,能夠讓文化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尼格爾·霍爾頓(Nigel J.Holden).跨文化管理-基于知識管理的視角(第一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5).
[2]石磊.企業文化案例精選評析(第一版)[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05).
[3]張德.企業文化建設(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6).
[4]邵學全.贏在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建設路徑方法與操作實務(第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7).
[5]特倫斯 迪爾(Terrence E.Deal).艾倫 肯尼迪(Allan A.Kennedy).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第一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01).
[6]張振宗.企業文化管理(第一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05) .
作者單位
廣州東華職業學院基礎部外文系 廣東省廣州市 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