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內蒙古自治區人口的婚姻狀況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婚姻
人口婚姻狀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15周歲及以上人口在婚姻方面所處的狀態,第六次人口普查將人口婚姻狀況具體分為四類:未婚、有配偶、離婚、喪偶。第五次人口普查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劃分的要細一些,分為五類: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離婚、喪偶,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分析。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區人口婚姻狀況總體穩定,離婚率上升較快,
1 內蒙古自治區人口的婚姻基本狀況
1.1 15歲及以上人口婚姻狀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內蒙古自治區15歲及以上人口婚姻狀況總體來說情況穩定,呈現出未婚比例下降,有偶比、離婚比、喪偶比上升的特點。
1.1.1 未婚比例有所下降,未婚男性多于女性
2010年,全區15歲及以上未婚人口所占比重為18.76%,比2000年的20.48%下降了1.72個百分點。未婚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8.93%,女性人口占41.07%,男性未婚人口比重高出女性未婚人口17.86個百分點,未婚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43.47,比2000年的147.24有所下降。
1.1.2 有偶比例有所上升,性別差別不大。
2010年全區15歲及以上有偶人口比重為74.97%,比2000年的74.07%有所上升。有偶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為50.51%,女性人口比重為49.49%,,男女差別不大。與2000年相比,男性有偶比重上升了0.65個百分點。
1.1.3 離婚比例上升較快,男性離婚率明顯高于女性
2010年,全區15歲及以上離婚人口所占比重為1.48%,比2000年的1%上升了0.48個百分點。其中,男性人口比重56.06%,女性人口比重為43.94%。離婚率上升較快,性別差異明顯,男性人口離婚率高出女性12.12個百分點。
1.1.4 喪偶比例有所上升,女性喪偶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2010年,全區15歲及以上喪偶人口所占比重為4.79%,比2000年的4.44%上升了0.35個百分點。其中,男性喪偶人口比重為29.59%,女性喪偶人口比重為70.41%。喪偶比例有所上升,女性喪偶人口比重高出男性40.82個百分點,性別差異明顯。
1.2 不同年齡人口的婚姻狀況
1.2.1 未婚人口比重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
隨著年齡的增長,未婚人口所占比例逐漸下降且34歲前未婚人口比重下降速度很快,由23.75%下降至3.71%。35歲以后未婚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緩慢。
1.2.2 有配偶人口比重隨年齡增長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配偶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快,在45-49歲年齡組達到最高點93.86%,此后緩慢下降。65歲及以上有配偶人口比重下降速度較快。34歲前有配偶比重女性高于男性,35歲以后有配偶人口性別比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60歲以上人口男性明顯高于女性。
1.2.3 44歲前離婚人口比重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
其中最高值出現在40-44歲組,達到2.66%,此后,隨年齡的增長,離婚人口比重逐漸下降。但從各年齡組看,男性離婚比重普遍高于女性。這組數據也證明了中年危機是客觀存在的,青年和老年期的婚姻相對更穩定一些。
1.2.4 喪偶人口性別比女性明顯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倍還多
喪偶人口女性明顯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倍還多,55歲以上喪偶人口比重隨年齡增長增長速度較快。
1.2.5 平均結婚年齡不斷增加
2010年,全區已婚人口初婚年齡為23.48歲,其中,男性為24.17歲,女性為22.78歲,相差1.39歲。從結婚的平均年齡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均初婚的年齡呈上升趨勢:2010年平均初婚年齡為24.26歲,而2000年為23.79歲,1990年為22.35歲,比2000年時大了0.47歲,比1990年時大了1.91歲。從初婚時間的性別上來比較,男性普遍比女性的結婚年齡要大1歲以上,2000年男性的初婚年齡為24.57歲,女性為22.99歲,1990年分別為23.38歲和22.12歲。
1.3 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婚姻狀況
1.3.1 未婚人口比例與受教育程度
在未婚人口中,未上過學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分別為6.4%和6.06%,本科文化程度為43.3%,為未婚人口比例的最大值,研究生文化程度的為39.7%,高中和大專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比例較接近,分別為33.58%和35.28%。從性別差異來看,高中及大專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性別比差異不大,以大專文化程度分界,大專以下文化程度未婚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比重則是女性高于男性達8.29個百分點。以上的數據說明受教育程度對婚姻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影響更加明顯。
1.3.2 有配偶比例隨文化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
小學文化程度的有配偶比例為83.9%,其次為初中文化程度為81.00%,,而大學本科為55.31%。分性別來看,女性有配偶比例隨著文化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而男性有配偶比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呈上升趨勢,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呈下降趨勢且男性有配偶比例明顯高于女性。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文化程度越高,擇偶難度越大,對女性的影響更大。
1.3.3 離婚人口比例
離婚人口比例以高中文化程度最高,達到了1.76%,高中文化程度以下,隨文化程度的增加離婚比例呈上升趨勢,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呈下降趨勢,未上過學的和研究生文化程度的離婚比例都較低。從性別上來看,男性以初中文化程度為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離婚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離婚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而女性以高中文化程度為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離婚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呈下降趨勢。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離婚人口都明顯高于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則女性人口離婚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1.3.4 喪偶人口比例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下降趨勢
喪偶人口比例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下降趨勢,未上過學的喪偶比例最高,達到了28.30%。女性喪偶比例均高于男性,尤其是未上過學的性別差異明顯,女性為22.44%,男性為5.6%。在分年齡喪偶人口中,65歲及以上組是最高值為33.02%。兩者結合起來說明,未上過學的喪偶人口普遍是年齡較大的,這也符合人口的自然規律。
1.4 不同職業人口的婚姻狀況
從職業不同來看,各職業之間的婚姻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
(1)商業、服務業人員未婚比例最高,為16.27%(其中男性占7.94%,女性占8.33%);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未婚比例最低,為5.52%(其中男性占3.62%,女性占1.9%)。
(2)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有配偶比例最高,商業、服務業人員最低。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有配偶比例為92.54%,商業、服務業人員為80.4%,二者相差12.14個百分點。從性別差異來看,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和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有配偶比例無明顯差異,而其他職業男性有配偶比例明顯高于女性。
(3)離婚人口中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比例最高,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最低。離婚人口中,從事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女性離婚率最低,婚姻相對較穩定,從事商業、服務業的女性最高。
(4)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喪偶比例最高。從喪偶比例來看,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明顯高于其他職業,為2.57%。除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外,其余職業均為女性的喪偶比例高于男性,與總體情況一致。
2 六普數據反映的人口婚姻的主要問題
2.1 結婚難度增加
2.1.1 從性別來看,男性比女性更難于尋找配偶
2010年,全區15歲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男女性別比為143,2000年為147,未婚男女性別比有所下降。30-49歲未婚男性比女性多20919人,未婚人口各年齡組性別比基本上隨年齡增大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結婚難相對女性來講更為突出。
2.1.2 從年齡上來看,城市女性未婚比例較高
各年齡組女性未婚比例,城市的明顯要比鎮、鄉村的要高,尤其在20-24年齡組,城市女性未婚比例比鎮高出7.65個百分點,比鄉村要高11.23個百分點。
2.1.3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學歷越高的女性未婚比例越高
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學歷越高,未婚女性人口所占比例越大。城市組未婚女性中,研究生學歷的占21.05%,本科生占20.94%;鎮組未婚女性中研究學歷占27.46%,本科生占16.17%;鄉村組未婚女性中研究學歷占41.65%,本科生占42.48%??傮w比例上,城市未婚女性比鎮、鄉村的的要明顯偏高,分別為9.58%、7.82%、6.29%。
2.1.4 喪偶人口比例城市比鎮、鄉村要高
尤其是未上過學的女性,城市的比例為28.58%,鎮為26.42%,鄉村為20.28%。一方面這部分人口年齡偏大且性別比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另一方面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及牽涉到的各種棘手的問題,都造成了這部分人口再婚難度較大。
2.2 離婚比例上升較快
15歲及以上人口中,2000年離婚人口比例為1.01%,2010年為1.48%,離婚人口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5—49歲,且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高中。離婚比例的上升對離婚者、家庭、社會都有損害,尤其是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影響深遠,應引起重視。
2.3 早婚現象依然存在
我國的法定結婚年齡為男性22周歲,女性20周歲。六普數據顯示,我區15—19歲的未婚比例為98.9%,
3 對策及建議
對上述我區人口婚姻現狀及反映出的問題,需要積極的采取措施。
3.1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保障程度也在提高,但整體來講保障的力度還不足以讓人后顧無憂。養老、醫療、住房等問題仍然對婚姻、家庭有著不小的影響。提高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水平,可對老齡人口的再婚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對減輕中年人口家庭的后顧之憂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3.2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人口流動加大,都對社會的教育提出了挑戰,而一個地區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各類人口婚姻的態度、家庭的穩定程度,提高教育水平對社會的進步、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3 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本地就業比例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對生活有著最基本的美好愿景,從歷史上的走西口到現在的打工族,無不都是為了生活的美好而努力著。提高本地的就業比例可以解決很多如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異地生活等現實的問題,這對家庭、社會的穩定,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3.4 加大對婚戀市場的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盡管現在的婚戀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促進適婚人口找到合適的伴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管理上的一些問題也使很多人望而卻步甚至受到了傷害。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務水平,積極發揮這一領域的積極作用,促進結婚難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自治區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4]內蒙古自治區第五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自治區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5]李斌主編,內蒙古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口內蒙古[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紅菊(1978-),遼寧省沈陽市人。大學本科學歷?,F為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統計、人力資源管理。
作者單位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