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利
摘 要 本文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列舉了現行公司法理論下學者對認繳制下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承擔主體的不同觀點。并根據對法律原理的理解,對單純將出資責任歸責于轉讓方或受讓方的觀點進行分析,同時表明了認繳制下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承擔主體應區別對待的觀點。
【關鍵詞】認繳制;股權轉讓;出資責任承擔 ;區別制
2016年元月份,20歲剛出頭、還在大學就讀的任某、杜某、楊某萌生創業念頭,在上海成立某有限責任公司。三人認繳注冊資本為300萬元。其中任某認繳出資150萬元,杜某認繳出資100萬元,楊某認繳出資50萬元,三人認繳出資時間為2040年。公司成立后2個多月,三人在經營理念上產生分歧,任某欲將其股權全部轉讓給杜某及楊某,杜某、楊某表示接受,但三人在股權轉讓價格上產生了重大分歧:任某認為,其應當以150萬的股價將其股權轉讓給杜某及楊某,杜某及楊某應在受讓后將150萬元支付給任某,理由是將來實際出資的任務還要由任某本人來承擔,因此杜某及楊某支付其150元轉讓費合情合理。但杜某及楊某認為,其二人應以0股價接受任某的股權,因為任某并未實際出資,有價轉讓對二人來講不公平。三人因股權的轉讓價格上不能搭成一致意見,因而遲遲不能完成股權的轉讓,導致三人矛盾惡化,公司經營進一步陷入僵局。
三人對股價轉讓的分歧實際上是認繳制下股權轉讓后誰應當負實際出資義務的問題,這在我國現階段很具有典型性。在現行在認繳制下,股東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則此情形下轉讓股權,出資責任由誰承擔?由于我國目前尚無法律、司法解釋進行明確規定,實踐中存在多種觀點。
1 主要觀點
1.1 轉讓人承擔
該觀點認為,股東的出資義務是法定義務,不可脫責。如果因為股權轉讓就可以免除責任,容易造成經濟交易安全的隱患。因此,即使轉讓人不存在欺詐和隱瞞等情形,出資瑕疵的民事責任仍由轉讓人承擔。
1.2 受讓人承擔
該觀點認為,股權的受讓人接受了轉讓人的股權,成了公司事實上的股東,就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履行出資義務,而不論其對轉讓人是否已實際出資是否明知。
1.3 區別擔責
該觀點認為,認繳出資的轉讓情形下,如果轉讓人未告知受讓人未實際出資,受讓人對此也不明知或應知,則出資義務由出讓人承擔;但如果轉讓人在股權轉讓時已明確告知受讓人其未實際出資,或轉讓人雖未明確告知,但受讓人對此是已知或應知的,則出資義務由受讓人承擔。
2 作者觀點
作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對此分析如下:
2.1 為什么不能簡單將股權轉讓后的出資義務簡單歸于轉讓股東承擔問題
認為出資義務由轉讓人承擔的學者主要依據的是《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九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并要求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后,向該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但是對于上述法條所述,我們應當有個正確的理解,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系指股東未依據公司章程及法律法規要求履行出資義務。而在認繳制下,股東出資的義務由公司章程規制,在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期限等條件成就前,股東不存在所謂的"出資義務",自然就不存在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違法行為。
所以,在認繳制下,在公司章程允許的范圍內,股東可能不存在現實的出資義務,受讓人并不當然存在連帶的出資義務。因此,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為合法而不是違法行為,所以不能當然適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九條的規定。
2.2 為什么不能簡單將股權轉讓后的出資義務簡單歸于受讓股東承擔問題
任何一種民事行為都應遵循公平、誠信的原理,基于轉讓人和受讓人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轉讓人應保證轉讓股權無權利瑕疵,這即是其法定義務也是約定義務。在轉讓人沒有履行該義務或者不適當履行該義務而導致受讓人對股權尚未出資這一權利瑕疵不知情時,作為對善意受讓人最有效的法律保護就是讓出資義務依然由轉讓人承擔。因此將股權轉讓后的出資義務簡單歸于受讓股東的做法也不應支持。
2.3 區別擔責的合法合理性
(1)受讓人明知股東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的,受讓股權后應當承擔相應的出資義務。
在股權轉讓過程中,轉讓人向受讓人明示其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受讓人仍受讓該股權的,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由受讓人履行出資義務。這是因為轉讓人已經明確告知受讓人,或者雖未明確告知,但有證據證明受讓人已明知或應該知道轉讓人未實際出資依然接受該轉讓股權的,意味著受讓人在承接轉讓股權的權利時也認可了其應承擔的義務。而按照公司章程的約定,出資是每個股東最主要的義務,故受讓人應當承擔公司章程約定的出資義務。
(2)受讓人不知轉讓人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的,受讓股權后出資義務依然歸轉讓人。
依據公司章程,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尚未到期時,股東的出資義務就尚未成就。受讓人受讓股權后成為新的股東,必須接受公司章程的約束,即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出資義務。轉讓人因轉讓股權失去相應股東資格,故無需再履行出資義務。但上述規定是基于轉讓人和受讓人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真實有效的前提下的。
在股權轉讓中,轉讓人應向受讓人明示其股權出資情況,這是其轉讓股權的主要義務,也是其法定義務。在轉讓人沒有履行該義務或者不適當履行該義務,導致受讓人對股權尚未出資這一權利瑕疵不知情時,就應當承擔繼續出資責任。
本案例中,同為股東,受讓人對轉讓人未實際出資而轉讓股權的行為是明知的。但是因三人的認繳出資期限是2040年,三人因認繳期限尚未界滿,因而出資義務尚未到來,因此不能適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九條的規定,即轉讓人和受讓人不負承擔連帶出資義務。
如前所述,若股權轉讓時三方沒有特別的約定,則股權出資的義務在轉讓后應由受讓人承擔,即應由案例中的杜某及楊某來承擔,即然如此,則任某堅持讓杜某及楊某承擔向其支付轉讓費150萬元的義務,事實上造成了對杜某及楊某的不公平,在未考慮前期公司費用的情況下,任某無償轉讓其股權更為合乎情理、法理。
綜上,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轉讓人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即轉讓其股權,則轉讓后出資義務的承擔應根據受讓人是否對轉讓人未實際出資是否明知或應知而區別對待。
作者單位
河南安陽大滄海律師事務所 河南省安陽市 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