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連生,薛 翔
(1.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長沙 410131;2.濱州學院 經濟管理系,山東 濱州 256600)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賴連生1,薛 翔2
(1.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長沙 410131;2.濱州學院 經濟管理系,山東 濱州 256600)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正在以其獨特魅力改變著世界,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還在改變著人們的心理。筆者作為一名大學教育工作者,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首先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進而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存在問題,最后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創新心理健康引導方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
互聯網的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在網絡中盡情釋放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調節自己的情緒;同時可以下載QQ、微信、微博等聊天軟件,進行交友聊天,不僅方便親友之間聯系,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1.1復雜的網絡環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網絡環境并不純凈,網絡中充斥著一些不良信息,例如:色情、暴力、恐怖等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部分大學生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影響日常生活。
1.2爆炸性的網絡信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
大學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多元化世界,多元化的價值觀并非正確的價值觀。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變化,各類信息奪人眼球,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相對較弱,很容易被網絡不良信息所迷惑,甚至對其心理或者價值觀產生誤導。
1.3虛擬世界,難以成為心理寄托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網絡與陌生人分享,他們往往把這些陌生人,當成自己的知心人,甚至信任這一位屏幕里的朋友,把自己的個人信息全部透漏給對方,結果導致自己上當受騙的案例不勝枚舉,所以,虛擬世界很難成為自己的精神寄托。
2011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從體制機制、師資隊伍、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工作條件7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實事求是,從大學生實際面對的心理問題出發,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
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根據報告內容,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1億,中國網民的職業結構中,學生群體占25%以上,說明網絡大軍中,學生群體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網絡已經深刻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
2016年5月至2016年6月筆者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達到90%。其中在被調查的學生中,100%的學生都通過手機端上網,95%的學生都辦理了校園寬帶業務,78%的學生進網吧等網絡場所上網。說明上網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網絡各項行為中,即時通訊和看視頻所占比重最大,分別占94.44% 和83.33%,大學生往往通過網絡聊天來相互通訊和交流感情。

表1 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表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創新工作方法,轉變思維方式,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培訓身心健康,素質過硬的當代大學生,具體有以下三點創新策略。
3.1建立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平臺
網絡信息資源具有多元化、共享化等新特點,針對這些新特點,學校可以利用校園寬帶構建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平臺,通過該平臺學生可以尋找本學校的同學交友聊天,抒發自己的情懷;其次,平臺中設立專家心理咨詢服務,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可以直接通過平臺與心理健康專家進行交流或者預約,這樣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聊天交友的愿望,而且還可以及時幫助心理問題學生。
3.2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包括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庫,每一位大學生通過登錄網站,填寫《心理健康表》,通過計算技術和專家檢測,可以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匯聚,做到防患于未然。
3.3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老師與學生可能存在地位不對等的現象,學生本身可能對輔導員就產生抵觸心理。通過互聯網,可以做到雙方不知道對方身份,實現溝通交流的地位和信息交互對等,更加容易讓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敞開心扉,也更加有助于解決心理問題。
“互聯網+”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著每一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為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以有效工具,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防止沉溺于虛擬網絡,防止網絡欺詐,為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S].2011.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6
[3]將巧玲.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73
G441
A
1673-0194(2016)20-0255-01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