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
摘 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對學生的思維、個性特長、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采用多種方法在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界定
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把傳統文化定義為“我們民族千百年來歷代祖先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現實所允許的條件,所創建、改造、享受、傳承的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各種事物的總稱”。 本文將以《庖丁解牛》和《竇娥冤(節選)》為例,來說明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二、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1.《庖丁解牛》中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養生主》。《養生主》是莊子的養生學,其主旨在于只有順應自然大化,保持精神暢快,才是養生之主,養生的根本在于精神的寧靜,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庖丁”是普通匠人的代表,是社會中的下層勞動人民形象的代表。他們可以在勞動中獲得美的享受,在各種技藝中悟到心手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比起那些整天大談養生之道卻毫無體驗的人來說,他們更有資格做道的承擔者。
教材的閱讀提示中,把《庖丁解牛》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可以從中得出這樣的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像庖丁一樣,做到“游刃有余”。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庖丁的故事選入教材后的意圖和莊子本身的寫作意圖是有所出入的。我們在對傳統文化解讀時,可以有新解,并且這樣的新解適應了時代的潮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對本來的寫作目的闡述,更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好教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到莊子的養身哲學,并和現實社會的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無底欲望相比較,更能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對普通勞動者的敬重。
2.《竇娥冤(節選)》中的“盜跖”“顏淵”
《竇娥冤》中有一句竇娥的唱詞:“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文下注釋說:盜跖,相傳為古時民眾起義的領袖,名跖,“盜”是當時統治者對他的貶稱,后來成為盜賊或盜魁的代稱。顏淵,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被推崇為賢人。
這樣的注釋讓學生產生疑問:作者想反映普通民眾對黑暗社會的反抗,為什么民眾起義的領袖還會被認為是“壞人”?
這樣的注釋得從儒家的基本觀點來理解。在儒學理論里,在統治者眼里,民眾起義的首領自然是“惡”的形象。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大都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根本。當代社會,雖然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還是不可磨滅的。
三、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傳統文化教育
1.激發學習興趣
依據教材安排特點和作品特點,我們可采取單元概述的形式,每一單元確定一個主題,在正式接觸課文篇目之前,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過程也可說是該單元文章學習的熱身活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并在主動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
2.優選教學內容
中職語文教學存在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要想較好地落實傳統文化的教育,就必須對教材的內容做出適當的取舍。要優選教學內容,選擇更符合當今時代精神、更具民族代表性的內容來精講、深挖掘。
3.改變教學理念
很多中職語文教師和普通高中教師一樣,基于考綱和考核的要求,一直局限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過于強調語文的基本知識,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略語文的人文性,這會讓學生聞而生厭。中職語文教學沒有高考指揮棒的壓迫,理應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更應順應時代潮流,改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辨別出文學的趣味,領悟到人文的意蘊,盡情觀賞中國文學之美景。
參考文獻:
[1]于語和,王景智,周 濱.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2]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