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俏
現在語文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不但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妨礙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自主體驗,使學生學會學習。于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學生自主體驗能力培養”的嘗試。
一、激發興趣是誘因
興趣是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前提。新課程一改以往“填鴨式”教學方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創設情境,豐富表象,提高教材的可讀性和吸引力,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從現在開始》這課時,筆者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像看動畫片那樣看到了貓頭鷹、袋鼠、小猴子試當“萬獸之王”的情景,看到了它們的動作、表情,聽到了它們的語言,以及獅子表現出來的神態。借助多媒體,讓課本中靜態的文字變為動態的畫面,學生在愉快的心境和高漲的熱情中,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由探索和自由學習。
運用幽默,培養學習興趣。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使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高雅,別具藝術魅力,并因此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去主動地學習。
二、引探導學是關鍵
古人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因此引導學生善于學習,變“教我學”為“我會學”是教學活動的關鍵。
1.引導自學
新課程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宗旨,摒棄了陳舊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強化其思維訓練,重視其自學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在教學《巨人的花園》這一課時,不照本宣科,而是運用多媒體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幾道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思考、尋求答案,使學生手腦并用。如:
(1)巨人第一次呵責孩子們時,花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巨人第二次呵責孩子們時,花園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當巨人第三次呵責那個小男孩時,他本人的內心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花園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讓學生緊緊圍繞思考題自學探究,通過自讀思考,尋求答案。上述思考題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可以把講課的時間讓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思維的發展,在解決困難中得到意志的鍛煉。讓學生體驗思考問題是個艱苦的過程,但一旦解決了問題,他們又會感到無比快樂和自豪。
2.鼓勵質疑
人天生就有好奇、好問和探索的欲望,小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此教師要不斷扶持、鼓勵他們。在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在“學前”“學中”“學后”全過程、多角度進行質疑。如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時,我先出示一個算式:0>60,讓學生質疑,為什么“0”會大于“60”呢?以此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設疑的示范性,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一個個問題,一級一級地走進文章的世界,使其逐步掌握學習方法。
三、巧設練習是 “調味劑”
設計精巧、生動有趣的練習能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點與難點,促使其較快地領悟課文的內涵。內容多元、形式多樣、角度多變的作業練習,應當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獲得“發展”的意義。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怎樣把句子寫具體的,筆者選擇一些句例設計成同類變式型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思考問題,最終明白作者的寫法。
四、啟發想象是升華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教師根據教材適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語文表達的綜合能力。筆者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去完成與之相關的練習,啟發他們在練習中馳騁想象,自由飛翔。如讓學生仿照《果園機器人》進行想象創作。在這個練習中,學生的想象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習作中出現了克隆機器人、時間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等,既奇特又新穎,獨到的見解顯得入情入理,連老師都不能不為學生的想象潛力所折服。這說明,學習貴在教師的引導,只要引導得法,學生的內在潛力是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的。
實施新課程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新的機遇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新課程把教師推到了同一起跑線上。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嘗試,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主體驗能力和創新意識就會有明顯的提高,所以,學生的學習貴在引導。
參考文獻:
[1]干國祥.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2]曾宣偉.開放性語文學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浙江省浦江縣花橋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