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新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這樣表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正是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閱讀發現、研究、探索的舞臺,學生可以在閱讀全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創新;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閱讀教學,遵循教學規律和課改的原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積極思考、不斷探索,想方設法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為。
1.主動走進新課程
首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這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其次,要改變對教材的認識。使用教材時,應該對教材作符合學生情況的再處理,這就是所謂的組織教材,從而把創造性地解讀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較為完美地結合起來[1]。再次,要改變教學策略。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著重注意引領學生重讀書、重積累、重感悟、重語感培養、重情感培養、重探究、重課內外相結合;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程和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改革閱讀教學方式
什么是閱讀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師生間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動的,具建構意義的功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與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牽引式、灌輸式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區別就在于:后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授;前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建構。那么,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享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其次,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教師和文本對話,就是要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鉆研好了,才具備和學生對話的底氣。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只有通過熟讀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老師對話的底氣[2]。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還要為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學是進行有效對話的關鍵。閱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教師要注意觀察、傾聽,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3.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聽、說、讀、寫歷來是我國語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個重要環節,其中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有所提高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興趣是閱讀的首要條件。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呢?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閱讀的內容、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伙伴;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由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的學習,有可能成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打破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構建平等的、開放的教學氛圍是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教學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教材,開放課堂,向課外開放,向學科開放,向社會開放,給學生提供憑借的機會,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各學科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展外延,豐富內涵。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體前進,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易于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盡情地學習,享受著開放學習的樂趣。
5.突出閱讀的評價
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對閱讀的評價,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為出發點,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獲得最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教師要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愛護、寬容學生,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結合,用激勵性評價,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
6.結論
總之,閱讀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境,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課內、課外相互配合,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楠.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指導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08)
[2]冷穎.閱讀教學應格外關注感覺、想象、質疑[J].基礎教育研究. 2016(14)
[3]周雯.小學語文活動性閱讀教學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