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偉
摘 要:新理念的評課就是一種對課堂上以師生活動過程和活動方式為材料的評價,是一種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的互動評價,其目的在于把理想的教學目標與實際教學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新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從而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雙重功能。
一、明確評課的目的
評課時要圍繞已確定的目的進行。通過評課,使參與活動的全體教師,從課堂教學實例中吸取經驗,學習教學方法,改進不足,達到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二、針對課程本身進行評價
1.評教學思想
教師的教學思想指導著教學行為。教學方案的制訂、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等,通常都是由教師的教學思想所決定的。
2.評教材處理
教材處理是教師上課的第一步,其評價指標要實現科學性、實效性、拓展性和創新性。這些指標能夠反映教師的處理能力以及業務水平,同時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是否充分的重要標志。
3.評教學目標
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怎樣達到是評課的一個重點。就初中知識而言,知識與技能是根基,過程與方法是脊梁,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靈魂,在操作中要緊緊圍繞著根基展開。即在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在活動中建構知識與技能,在碰撞中感悟知識與技能,在應用中升華知識與技能。
4.評教學方法
從教師對教學方法處理的角度,評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
5.評學法指導
(1)評教學的靈活性。教學不可能是一種方法一貫到底,而應該是多種教法的融合。靈活使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形成最有效的信息刺激,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某種教學方法,形成穩定的教學模式且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那就是教師教學風格的特色。
(2)評學習方法指導的可接受性。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是對一位教師的較高教學要求,是對教師教學內容之外的“軟件”要求。學生接受了指導,才能從“學會”提升到“會學”,教師才能從“教會”到“不教”。
6.評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應該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只要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即可,不必追求新奇的教學課件等手段。
7.評教師的綜合素質
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教學中,教師的基本功都將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過去我們常說的教師基本功一般是指教師語言、板書、操作技能等。而現在則應該將教學的調控能力、多媒體的操作與使用、歸納與整理信息能力等納入進去。
三、針對課堂與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1.評教師課堂調控
教師是一節課的引領者,是教學過程中的首席,授課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教授方式以及對學生的調動將直接影響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效果的實現。因此,評課仍需關注教師能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否調動學生進入最佳的思維狀態,能否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能否對學生做出恰當的評價從而激勵學生再投入更進一步的學習。
2.評學生學習狀態及整個教學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評課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反應,能夠折射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的直接效果,能為教師提供反思的問題,也能為評課中的交流提供切入點,而整個教學氛圍的營造則是師生交流的重要環境,這一環境也能反映出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積極有效互動的生成。
3.評學生的能力培養
一個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一定建立在思維訓練的基礎之上,知識需要記憶,而機械化的模仿訓練將會使學生喪失思維的能力。為此,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注意思維訓練。
4.評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評價即評教學內容的完成程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學生思維的發展程度等。
5.評課堂教學的組織結構
課堂教學組織結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規律、教學內容、教學實際、課型特點設計的,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鮮明特點。評價課堂教學的組織結構,在整體上應把握住以下三點:
(1)整體結構完整有序。
(2)各個環節安排合理。評價教學環節要注重五個方面:一是環節內在的邏輯性,重點環節與非重點環節內在聯系要緊密,過渡自然;二是各環節之間教學內容的分配與時間安排要適當,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三是各環節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原有知識程度和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四是要注重學科特點和課型特點;五是要考慮教學工作的實際效益,有利于學生學習、消化、鞏固,直至形成技能。
(3)節奏形式科學協調。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各環節的實施,必須由一定的組織形式和教學節奏協調完成。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初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