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則艷 楊 峰
(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協調發展研究
張則艷楊峰
(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本文以吉林省為研究對象,以區域發展理論為基礎,將吉林省的人均GDP作為測度指標,采用絕對差異測度和相對差異測度相結合的方法,來對吉林省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差異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論證分析,最后得出吉林省經濟發展存在區域性差異,中部發展水平較高,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弱。
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協調發展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羅伯特·默頓·索洛稱技術進步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直到80年代,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又提出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差異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激起了各國學者對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研究。國內學者也從不同方面對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研究,但是他們絕大多數是針對于整個國家進行的研究,例如,蔡昉、魏后凱等人就是利用基尼系數、泰爾系數等對中國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它們之間產生各種差異的原因。
本文筆者主要針對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差異進行研究。吉林省作為東三省的中心地區,在計劃經濟時期,其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的經濟發展緩慢,而且其省內部經濟增長差異較為明顯。文中利用絕對差異測度和相對差異測度相結合的方式,來研究吉林省內部經濟增長差異的表現,以及找出其存在差異的原因,然后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減少吉林省內部差異,促進整體協調發展。
由于吉林省的經濟區域沒有明確的空間結構的劃分,我們根據行政區域的劃分,將吉林省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經濟區,其中東部包括延邊朝鮮自治州、通化市、白山市,中部地區包括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西部地區主要包括松原市和白城市。
(一)吉林省總體的經濟發展
吉林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總量分析。文中所選取得指標為各地區的GDP值占吉林省總GDP的比值和經濟發展的速度變化來分析經濟的總體發展。選取數據為2003年到201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其具體數值如下表所示:

表1 吉林省各地區GDP所占比值及人均增長速度情況表
數據來源:根據1994年到2015年吉林省統計年鑒整理得出
由上表可以看出可以清晰的看出吉林省東中西部經濟發張具有明顯的差異,在期間內,中部的GDP所占總值最大,平均在65%以上,西部地區的比值一直維持在10 %以下。中西部的人均增長速度較快,東部較低。東中西部的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都是呈上升的趨勢的,從2013年到2014年東中西各部的人均增長速度都有所下滑,其中西部地區甚至呈負的增長趨勢。
(二)吉林省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
文中用絕對差異測度的方法來分析吉林省的經濟發展差異,主要包括極差、標準差兩個量進行分析。
極差。極差表示某一時間段內某一區域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距,它是最簡單,最直觀的衡量標準。選取1994年到2014年期間吉林省各市的人均GDP作為研究指標,極差的公式為:R=Ymax-Ymin其中R為極差的值Ymax為該區域內人均GDP的最大值,Ymin為人均GDP的最小值。


表2 吉林省各地區人均GDP的極差和方差數值
數據來源:根據1994年到2015年吉林省統計年鑒整理得出
從上表可以看出吉林省各地區的極差值在不斷地增大,1994年的極差值為2402,但是到2014年的極差值已經達到36305,其增長了15.1倍。其標準差也從1994年的4069增長到53048,其增長倍數也達到了13倍。

數據來源:根據2003年到2014年吉林省統計年鑒整理得出圖1 吉林省各地區極差和標準差的折線圖
從圖4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極差和標準差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在1994年到2009年兩個數值的增長幅度較緩,各地區間的差異不是那么明顯,但是這期間兩條線呈緩慢的上升趨勢,說明各地區間的差異在慢慢擴大。
(三)吉林省經濟發展的相對差異
各地區絕對差異的測量標準有一定的局限性,為進一步探究各地區間的差異性,我們采用相對差異性的分析。這里選取的參照標準是極比、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
極比。極比是同一時期內所選數據里的最大數值與最小數值的比值,它反映出一種極端的相對差異情況,人們可以根據極比來判斷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情況。
其公式為:I=Xmax/Xmin,其中I代表兩地的極比,Xmax代表所選區域內的最大值,Xmin代表該范圍內的最小值。



表3 吉林省地區差異數據表
數據來源:根據《吉林省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從上表可以看出,極比、變異系數、錫爾系數都整體呈現增大的趨勢。到2014年極比已經得到2.4,變異系數也達到0.35,錫爾系數的值升到2.15,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區的差異在不斷增大。

數據來源:根據《吉林省統計年鑒》計算所得圖2 吉林省地區差異數據折線圖
上圖可看出,極比值的變化是呈現倒“U”的形式大變化的,在2005年期間,各地區的差異在下降。
通過以上的而分析,可以發現吉林省個地區間的差異性較大,中部地區在長春市和吉林市的帶動下遠超東西兩地區,而且這種差異隨著在一段時間內還會不斷增大。從分析還可以發現西部的發展速度在增大,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西部與中部地區間的差異將會有所減緩。
1.發揮中部地區的帶頭作用。吉林省的中部地區集中良好的經濟發展優勢,而正是由于其處于吉林省的中部地區,可以將其作為東西兩地區聯系的紐帶,帶動其他兩地區協調發展。借助長處市和吉林市的龍頭地位,構建中部城市群,增強中部地區的輻射能力。
2.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為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增加財政支出,加強兩地區的公共服務建設,加強兩地區的交通發展,創造一個平等的發展條件。
3.發展經濟圈,形成城市群。吉林省應該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經濟發展圈,增強聯動作用。以長春、吉林為核心,加強中心城市與周圍城市的交流合作。在注重發展長吉產業鏈條的同時,要適時地走出去,促進其它小區域的發展,例如形成琿春區域規劃圖等。
[1]張建平,李紅梅,田東霞.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
[2]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報,2012,08:1085-1097.
[3]胡鞍鋼,鄒平.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報告[A].國情報告(第二卷 1999年(下))[C].2012:25.
[4]胡鞍鋼.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報告[J].開發研究,2003,04:3-11.
[5]馬汴京.我國地區經濟差距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