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丹+楊紅軍
摘 要:自我決定理論框架下,經過1500名高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決定動機的調查的定量分析發現:高中生英語學習自我決定動機呈現一個不斷內化的連續體。自我決定的動機內化程度越高,其在英語學習中的成就也相應較高。
關鍵詞:自我決定動機; 高中生;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18-01
一、 問題的提出
1、理論基礎
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外部動機、內攝性動機、認同性動機和內在動機代表了一個“因果關系感覺軌跡”的連續體,從完全的外部動機向完全的內部動機變化。內化程度越高自我決定動機程度也越高。
2、相關研究
在國內,多數關于動機的研究多是在Gardner 和 Lambert的理論知道下來探討動機和語言水平的關系。很少有研究將自我決定的動機理論引入到二語研究的領域。李瑩瑩(2006)用自我決定的理論研究了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動機。支持了自我決定的理論,并說明動機的內化程度與成績相關。總體來說,國內對自我決定動機的相關研究還是不多,且基本都以論述理論為主,因此要想讓這一理論得到更廣泛的研究和應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關注和實踐。
二、研究意義及問題
1、研究意義
在理論上,研究自我決定理論下的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可以為自我決定的動機理論提供證據,進一步驗證自我決定的動機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機制。實踐上,研究自我決定理論下的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可以了解其學習的動機狀況,對高中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研究問題
具體的說本研究回答以下問題:
(1)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總體態勢如何?
(2) 高英語水平的學生是否比低水平學生在動機內化程度上要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來收取定量數據。問卷改編自Noels設計的自我決定動機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個人信息,如姓名,專業,性別等。第二部分是自我決定的動機問卷。采用Likert七分制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本研究者于2013年12月發給學生當堂完成,問卷不清楚的地方研究者予以解釋。河南省許昌市許昌高中高一1500名高中生學生參加了此次調查。發放問卷1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0份。問卷收集后,數據被錄入SPSS13.0以做處理。此外,受試當年的中招英語成績被用來作為受試語言水平的標準。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研究數據表明,自我決定動機是一個由無動機到整合調節不斷增強的過程,其動機內化程度不斷增強。
無動機與中招英語成績形成了顯著負相關,說明無動機直接對學生語言學習造成負影響。“外在調節”與中招英語成績也構成了負相關,但卻不如“無動機”影響顯著。其他各成分均與中招英語成績構成了正相關,雖然有些相關并不顯著,但可以看出,其相關程度由“內攝調節”到“整合調節中的知識”在不斷增強。整合調節中的滿足和成就與中招英語成績構成了顯著的正相關。從無動機到整合調節,其與中招英語成績的相關程度不斷增強。
五、結論
正如自我決定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在本研究中,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動機由“無動機”到“外在調節”,再到整合調節構成了一個由低到高,不斷內化的連續體。內化程度越高,動機水平也越高。整個高中生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相對較高,處于“整合調節中的成就”段。另外,本研究還發現,自我決定動機的內化程度對二語學習者的學業成績有顯著影響,動機的內化水平越高,其在語言學習中的成就也就相應較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將語言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需要,不斷提高學習自我決定動機的內化。
參考文獻:
[1] 李瑩瑩,(2006),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決定動機的調查[D],浙江大學。
[2] 錢 慧,(2007),中學生自我決定動機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