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蓉
摘 要:思考、理清語文教學的一些實質問題,對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把握住語文教學的實質,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實質;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14-01
思考、理清語文教學的一些實質問題,對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把握住語文教學的實質,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一、語文教學的實質是什么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的實質是什么,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能夠教給學生一些什么。筆者認為,語文學科的實質是工具性和基礎性。
首先,從內容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以及包涵在語言里面的各學科知識的工具,而且是運用祖國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工具。從實踐看,語言既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又是信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工具,又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人類存儲、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離開了語言,人類便難以進行思維,存儲、傳遞信息的行為也無法進行。
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文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也是工作的基礎、生活的基礎、奠定民族情感的基礎。學習祖國語言,便是學習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樹立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發揚民族的聰明和智慧。從生活看,語文是傳遞知識、吸收知識的最重要的工具,沒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一切學習活動都難以進行。讀書、作文、交際、科學活動、操作實驗都需要學好語文。從技能看,運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書,看懂各種各樣的圖書報刊,運用語言表達情感、思想、見解等等,都以語文為基礎。從習慣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生活能力的基礎。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缺乏語文這種能力,工作生活就失去基礎。
二、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訓練和實踐
語文是工具,工具只有在操作訓練和實踐中才能掌握和運用。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強化訓練的觀念。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就是學生操作運用語文的過程。學生總是在聽和讀中不斷吸收、積累,在說和寫中又不斷模仿、運用,幾經反復,由模仿到創造,就逐漸掌握了語文這個工具,學會了在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這是一個認識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發展過程。
學生不讀書,就能提高閱讀能力嗎?學生不作文,就能提高寫作能力嗎?顯然不行,這是一個起碼的常識。語文學習,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鑒賞,總離不開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接受,結合適當的引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與作者發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實現。比如,選人小學課本的古典文學作品,由于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教材本身又沒有提供足夠的知識背景材料,學生有時是無法進入到對文本的理解中去,這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了《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教材可利用《三國演義》已拍成電視劇的優勢,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剪切,做成視頻文件插入課件。這種課件用于教學中,強于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大量的語言去轉述時代背景、描述人物。帶著在視頻文件中獲得的直觀感受,學生再讀課文,文中的語言、文字就能轉化成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進入到學生的思維中,參與到學生的理解、鑒賞和再創造活動中來。
三、基礎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語文的基礎性要通過學生的語文素質表現出來。學生對傳統語文課不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八股式的填鴨式的教法感到厭倦,盡管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始終提不起精神。這種情況不改變,學生是學不好語文的,更難以提高語文素質。而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則前進了一大步,它主要是教師導,學生學,這是一種雙向交流,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敞開思想,民主討論,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切磋。這就構成了一種立體交叉、相互輻射式的信息交流,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解放思想,進行創造性思維,這就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語文教學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驅力,由此促成良好素質的內化,在“教人發現真理”的基礎上,促進人的素質的不斷提升。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在于教會學生自己吸取和運用知識的本領,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疑難,掌握自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在現代信息社會,傳統的全盤授予的教學方法既無法提高教學效率,又束縛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它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要,是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因而需要代之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