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梅
摘 要:高中生物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加強合作學習,才能更好地提高其能力,就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學習;運用
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些競爭并不是靠個人的單獨作戰就可以取勝的。團隊精神在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而現在我國城市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最缺乏的是與人合作的能力。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實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應試教育,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作為高中生物教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對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發現,注重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獲得更多高中生物學習經驗,最終提高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合作學習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中最廣泛的教學策略之一,本文將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概述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教學社會學和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學等為理論基礎,以小組為基本形式開展的教學,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作為高中生物教學,在進行合作學習策略時,應該強調合作學習的原理和方法,制定具體的教學實踐方法和手段,加強小組討論、異質分組、小組自評、交流合作,才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
1.合作學習下的科學分組
合作學習的分組非常重要,這關系到學生能否通過合作學習達到提高其自身能力。通常采用的是異質分組,就是根據小組成員中不同的性別搭配、學生的生物知識量、學習成績搭配、繪圖能力、生物實踐操作技能的差異,以及學生的性格和脾氣等方面的不同,來促進彼此的交流,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形成了互幫互助的氛圍,以此刺激學生積極進取,優勢互補。
2.教師要從傳授者變成指導者、參與者、監控者和幫助者的角色
高中生物教師作為一個課堂的指導者,要圍繞生物課程的內容分配學習任務,以及學習角色如何分配、如何提出有價值的提問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如何輔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等方面進行。作為一個參與者,要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成為他們的一員,與學生平等相處。即從教育對象來看,學生是人,是社會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獲得發展。作為一個監控者,尤其是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觀察是否有依賴型學生,觀察他們是否在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教師要做好引導,以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一些觀點與意見。作為幫助者,尤其是在合作小組內出現意見和分歧時要做好疑難解答,解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誤解,以及學生對知識點的誤解。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課堂上,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求知的同時,要教給他們掌握知識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會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包括學習成績、情感等個性品質的發展)。通過合作學習,教師權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轉變,學生主體性增強,學生不再看學生后背,而是面對面圍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動式、討論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評價和獎賞也由過去主要針對個體轉向針對小組為主等。但是,這種方式仍存在許多誤區,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價值認識,缺乏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以及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等問題,導致合作學習不能真正發揮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優勢。由此可見,教師不應該只是知識的灌輸者,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盛裝知識的容器,更不能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教師應該是課堂的引領者、指導者,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知。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才會真真正正地體會到:我參與、我自信、我成長、我快樂。為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值得我們繼續探討。
參考文獻:
[1]楊鳳萍.高中生物探究教學實施中的難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王立冬,馬玉梅.關于高中生物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6(2).
[3]經玲.試論生物思想方法的教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5(2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