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筱楠 徐成凱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7-0044-02
摘要:近年來,國內企業重大危機不斷,從三九集團財務危機、華源集團信用危機、中航油投機事件到近兩年的新華制藥事件、獐子島事件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關注。這些危機事件的爆發一方面顯示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薄弱,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企業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相互影響。文章從企業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的相互作用機制出發,探討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實施的問題與建議,以期推動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社會責任 內部控制 互動關系 策略
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得到廣泛認同,以捍衛消費者權益、勞工利益和環境保護的三大社會公眾利益為核心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進入我國,對我國企業和社會各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對社會所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社會責任日益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相關界定
內部控制是單位內部的管理控制系統,是企業為保證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的措施。社會責任是在企業目標之外對社會所承擔的義務。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都是圍繞企業所展開的行為活動,這反映了企業的雙重屬性。首先,企業的屬性是經濟組織,盈利是企業存在的主要目的,凡是有利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措施,企業都會采納,內部控制正式基于這樣一個目的所建立的一系列方法、制度的總稱。其次,社會組織是企業的另一個屬性,法律上規定企業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獨立法人”,“法人”是在法律上人格化了的社會組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而企業的本質屬性是社會組織,它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義務。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關聯分析
(一)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
有效的內部控制有助于企業改善生產管理,遵守國家法律規定,這是企業作為社會組織所履行對社會的基本責任和義務。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前提與保證,是企業對股東、債權人、員工等直接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的維護,是企業狹義上社會責任的體現。內部控制是企業內在的控制機制,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規范管理。將內部控制運用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各個方面,使企業結合自身實力、生產經營特點以及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狀態,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的決策和執行機制,規避企業社會責任的消極影響,實現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合理化和規范化。
(二)社會責任引導和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建設
1.社會責任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內部環境。企業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改善內部環境建設的重要措施,對規范企業治理結構、明確權責分配、制定人力資源政策、豐富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履行社會責任能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管理水平,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
2.社會責任風險是企業風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當,會給企業帶來各種社會責任風險,如生產安全措施不當、產品質量問題、員工利益受到侵害、環境污染等,使企業處于社會輿論壓力中,企業公眾形象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影響企業的利益。因此,企業要針對可能遇到各方面的社會責任風險制定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保證其能夠嚴格執行,才能有效規避經營過程中的社會責任風險。
3.社會責任的履行能有效地促進企業內部、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信息溝通。一方面,社會責任的履行需要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信息在企業內部的傳遞。另一方面,社會責任的履行是企業內部與外部進行溝通的有效途徑,及時地將企業形象、供給與需求(產品、服務等)、顧客期望、政府政策等信息反饋到企業內部。
4.社會責任有助于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很多學者是從企業外部視角對社會責任的履行進行研究,從社會和政府的角度提出改進建議。本文認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情況進行內部監督檢查,也是評價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企業有效利用外部社會責任監督,推動內部監督的效率。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目標是一致的
根據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是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保證資產安全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企業經營效益,進而促進企業實現戰略目標。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是誠信經營,保障安全生產,保護員工合法權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其所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影響,避免可能產生的社會責任風險,維護企業利益,并最終實現企業利益的增值。這與內部控制的經營管理目標是一致的,都服從于企業的發展目標。
三、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關聯及其操作存在的誤區
(一)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之間的相關性認識有失偏頗
首先,企業錯誤地認為沒有實施社會責任的義務,“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這些企業漠視和逃避社會責任,片面地認為企業只要“安守本本”就是達到了社會責任的底線要求。其次,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道德責任感不強。很多企業都很“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追根究底,只是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或者是在政府的強迫下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最后,對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之間的相關性認識不足,企業內部控制系統與社會責任的有效結合涉及到內部控制的風險控制、控制活動以及內部環境等,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絕不是“一刀切”的關系,不能單一的、片面的看待它們,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認識二者的互動關系,促進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有效結合。
(二)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缺乏明確的控制程序和標準,企業領導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再加上制度執行人員責任心不強,有章不循,最終使制度流于形式。社會責任內控制度的缺失,導致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許多不規范的經營管理行為,產生了大量的虛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三)社會責任的內部監督執行不到位
企業選擇履行社會責任的初衷是基于利益的驅使。然而,有些企業在社會公眾面前做出了承諾,但是在獲得了理想的效果之后,卻出現無法兌現承諾的現象,如2004年的“太子奶事件”,履行社會責任僅僅被當做了一種公關的手段。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不是廣告,不應只是為了公關“作秀”,而應自發地落實在公司治理的每一個細微環節中,保護環境,關心員工,回饋社會,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實現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三者的均衡發展,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缺乏信息溝通與反饋
社會責任的履行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企業單純地注重社會責任的事后環節的宣傳工作,缺乏有效信息的收集與反饋,進而達不到社會責任的預期效果。
四、完善內部控制建設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路與對策
(一)培養管理者和員工的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意識
首先,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成敗,管理者的內部控制意識是關鍵。高層管理者對企業擁有絕對的管理權和決策權,他們的思想和認識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各項決策,一旦他們認識不足,濫用職權,必然會導致內控程序失效,社會責任得不到履行。其次,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員工的權益,不僅履行了對員工的社會責任,而且激發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關鍵要素——人力資源,企業關心和滿足員工的權益,從短期來看,能夠有效地避免人力資源風險,減少敗德行為,改善內部控制環境,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從長遠來看,可以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規范是將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單項內含在其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應當遵循科學性的原則,從企業實際出發,建立一套規范的、標準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首先,應當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企業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建設,使機構設置合理,職能明確,各機構之間相互協調、溝通并相互制約,保證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按照科學的程序辦理。其次,重視“人”的行為,要符合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嚴格遵守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員工的道德素養。最后,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企業應當重視內部審計控制和自我評估,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常規審計、定期和不定期審計。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機制
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履行和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既符合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要求,也符合社會公眾的利益。目前,由深交所發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所框定社會責任披露格式是國內最規范的。該文件概括了社會責任的范圍,包括股東、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護,以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制度建設和信息披露等內容。盡管如此,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很多制度還不完善,加快我國社會責任制度建設,防止和避免社會責任風險等問題亟待完善。
(四)制定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評價指標
企業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加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作為一個企業應當遵循的基本行為規范,引導企業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社會責任評價指標不應是單一的,而應該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建立科學的、公正的綜合評價指標。
(五)加強社會責任的內部監督
企業為了保證社會責任執行到位,還要做好內部監督工作。企業要針對社會責任的落實情況、社會責任的內部控制活動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價,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及時加以改正。同時,內部監督為社會和政府監督提供依據,避免企業陷入到社會責任風險中去。
(六)建立企業風險控制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能夠影響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思維方式、具體行為,促進內部環境的改善,進而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建立風險控制文化,將個人與企業的目標統一起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內部控制系統的效率。企業風險控制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制定內部控制制度,促進其嚴格執行,還彌補了內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使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始終處于有效狀態。J
參考文獻:
[1]王加燦,沈小袷.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互動關系與優化路徑研究[J].財會通訊,2012,(3):13-15.
[2]劉芳芳.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相關性分析[J].財會通訊,2012,(4):62-63.
[3]張正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決策機制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3,(4):69-74.
[4]張兆國,梁志鋼,尹開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企業管理,2012,(2):139-146.
[5]孟祥,曹彥棟.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商業會計,2011,(6):19-20.
[6]戚鵬,尚煜.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部控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5,(4):45-48.
作者簡介:
倪筱楠,博士,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徐成凱,碩士生,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