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本文闡述了上市公司并購等重大經濟事項決策中,由于自身法律知識匱乏及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因素影響,利益極易遭受大股東侵害,最終導致我國資本市場無法健康有序發展。國家應通過出臺法律法規及加強監管,從宏觀層面加強對小股東利益的保護。
關鍵詞:上市公司并購;中小股東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一、引言
(一)上市公司并購中強化股東權益保護的背景
上市公司與普通公司相比而言,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由于上市公司采用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吸取閑散資金,其投資者往往由大量的社會公眾構成,由于所有者的極度分散與控制者的相對集中,在上市公司中極易出現控制公司的大股東侵害分散小股東的情況。
(二)上市公司并購中強化股東權益保護的意義
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其他公司、小股東股權、資產達到資產重組目的,由于我國股市中的股民大多數屬于小股東范圍,因此, 規范收購行為是保證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及保護小股東合法利益的重要前提。
二、上市公司并購中中小股東的弱勢地位及原因
(一)中小股東在上市公司收購中的弱勢地位
由于股東在對上市公司重大經濟事項作出決策時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話語權,因此,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決策凌駕于小股東之上,導致小股東無法真正參與公司經營決策。
公司收購是現代企業制度與資本市場建立的結果。上市公司并購在實現規模擴張、突破進入壁壘限制、加強市場控制力及降低經營風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購公司管理層及目標公司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并購后債務償還、職工安置、并購公司價值確定等方面,并購雙方將并購價值最大化作為并購目標,忽視目標公司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在合并公司中的適用性,特別是忽視目標公司小股東表決權行使、股份回購等制度在合并后公司中的應用。
(二)中小股東在上市公司收購中的弱勢地位其成因分析
一是小股東間缺少溝通。在上市公司并購過程上,由于小股東分散在全國各地,加之多數股東對于《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知識的匱乏,致使廣大小股東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合作,無法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行使表決權。二是行使表決權原因。由于上市公司在進行經濟決策時按照股東所持有股份比例行使決策權,因此,個別大股東利用所持有股份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決策,忽視或侵害小股東合法利益。三是監督管理缺失。雖然《公司法》對并購中異議決策小股東行使股票回購作出規定,但由于上市公司與目標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職工安置、并購價格確定等方面,忽視異議回購制度執行是否到位。
三、保護中小股東在公司并購中合法利益不被侵害的措施
(一)關于制度、法律建設
1.建立股東誠信檔案
上市公司應建立股東誠信檔案制度,以防止個別大股東出于個人利益而利用表決權侵害小股東、公司利益,制度應限制誠信不實股東行使決策權,提高其他小股東經濟決策話語權。
2.建立健全股東表決權制度
為保證中小股東利益不受侵害及合法行使經濟決策表決權,上市公司應建立股東表決權制度,例如,在股東大會最終決議經濟事項時,應在出席人數及出席人數所持表決權占已發行股份總數比例等方面加以限制,決議只有達到表決權制度規定比例方可得到股東大會批準通過,以防止個別大股東利用表決權實現個人利益。
3.落實異議股東股份回購制度
我國《公司法》規定,當上市公司面臨合并、清算等重大經濟事項時,為保護小股東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及保證小股東行使表決權,小股東可通過書面形式向公司提出反對意見,上市公司必須以股票市場價格回購小股東股份。上市公司應認真執行異議股東股份回購制度,當小股東行使回購權利時,應嚴格按照制度規定及時回購股份,保證回購制度真正落實到位。
(二)公司內外部治理的完善
1.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保證中小股東公平行使決策權。上市公司應按照《公司法》規定,建立小股東否決制度,當上市公司面臨合并、清算、重大資產轉讓、回購股票等重大經濟決策時,一定比例的中小股東可按照累計票數行使決策權,以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不受大股東侵害。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任職機制不完善,信息問題無法解決等制約著獨立董事制度在中國的效用。在這其中,如何保障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是最突出的問題。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充分發揮監事會職能。上市公司監事會應對董事會作出的經營決策可行性及執行效果進行監督,同時制定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相關制度,通過制度調動公司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
2.加強公司外部監管
證監會的監管職能的完善是解決法律失靈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證監會的定位與權力配置存在著先天不足,一方面,證監會既是市場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同時還是監管者,客觀上無法做到完全獨立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證監會的執法受到政治性因素的影響較大,過于強調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往往忽視了小股東的利益。
3.強化目標公司大股東對收購行為進行合理調查的適當謹慎義務
目標公司的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對公司及其股東在出讓其控制權之前,應當合理地了解投資人的經營、管理背景、資信情況及收購意圖。發現投資人在控股上市公司,可能實施損害上市公司重大利益的行為時,不應實施轉讓。所以賦予大股東對于出讓控股股份的適當謹慎義務,促使其關心目標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避免因嚴重的不負責任或明顯的疏忽而“引狼入室”。
4.加強上市公司收購中中小股東信息權和訴訟權的維護
中小股東的權利,從根本上講,主要有信息權和訴訟權。少數股東訴訟提起權的規定一般分為就多數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定原則”而提起訴訟;就董事違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行為提起訴訟;股東派生訴訟。確認中小股東的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和召集權以及股東的提案權。
5.建立自力保護與公力救濟相結合的權利保護機制
(1)中小股東權的自力保護。通過團體的方式,凝聚眾多中小股東的力量,從而更好的維護中小股東自身的合法權益。
(2)中小股東權的公力保護。a.行政機關對股東權的公力保護。B.我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應積極對資本市場出現的異常、違規案件進行分析、調研,并通過修改《證券法》及下發相關指導處理意見、解釋辦法等方式糾正、引導我國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加大對侵害小股東利益違規案件處罰力度,切實保護小股東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3)發揮其他社會機構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利用新聞媒體的新聞監督作用,通過媒體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來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發揮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的自律作用,通過行業自律來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確實保障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四、結論
我國資本市場較發達國家在法律制度建立及運行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多數小股東缺少對證券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在進行股票投資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短視性,對上市公司并購等重大經濟事項決策中,由于自身法律知識匱乏及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因素影響,利益極易遭受大股東侵害,最終導致我國資本市場無法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國家應通過出臺法律法規及加強監管,從宏觀層面加強對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同時,上市公司應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切實落實保護小股東相關制度,維護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