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
摘要:對于低品位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的構建能反映其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自然、經濟和社會規律等屬性,既可實現稀缺資源的高效利用,又能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以低品位礦產資源為視角,闡述我國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現狀,并在經濟補償機制相關理論的指導下,為低品位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補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426.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礦產資源產業處于社會產業鏈前端,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要以礦產資源為依托。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許多重要礦產資源稟賦差、保障程度低。為了緩解資源短缺的現狀,我國政府也開始重視對低品位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所謂低品位礦產資源,趙大鵬院士認為是指受目前經濟、技術以及環境因素的限制,尚難發現和尚難進行工業利用的礦產資源,以及尚未被看作礦產和尚未發現其用途的潛在礦產資源。由此不難得出低品位礦產并不是完全無用的廢料,而是有待挖潛的寶藏。低品位礦產的合理開發不僅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我國低品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利用率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努力建立及改善低品位礦產資源的經濟補償機制,以促進我國低品位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
一、建立完善礦產開發利用的經濟補償機制的現實意義
1.建立礦產資源的經濟補償機制是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公平性”的體現
補償機制體現了社會公平。長期以來,礦業企業對資源進行粗放型的開采,造成了巨大的生態損失。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以犧牲礦區居民的利益為代價,導致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無法惠及公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種不公平,可持續發展也將難以實施。因此,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特別是低品位礦的經濟補償機制,要通過經濟手段對礦區生態環境給予補償、恢復和綜合治理,維護各地區、各行業之間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
2.合理構建低品位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資源需求的巨大的缺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低品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以此緩解資源短缺問題。但是,就我國目前低品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來看,總體開發效率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技術和資金的不足。而技術的研發和資金的供給必須依賴于經濟補償機制。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能夠很好的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促進資源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從經濟補償方式入手,對資源的保護及合理利用仍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手段。
二、我國低品位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仍舊存在與資源補償機制同類的突出問題。
1.資源稅及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設置不合理
資源稅的征收使我國資源得到了有效的補償,但是,普遍征收的原則加重了我國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稅賦壓力,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開發。而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比例過低,降低了國家在資源勘探和開發上的投入力度,限制了技術的發展,不利于我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資源價格構成不合理
我國資源價格只反映資源開發成本,并未包括由于開采而引起的環境治理成本。我國礦產資源價格沒有真實全面的反映資源價值。因此,各經濟主體之間未能實現合理化收益分配和價值補償。
3.管理上的缺位和越位
要想最大程度的發揮礦產資源經濟補償機制的效用,需要協調好法律機制,稅收機制,市場價格機制等機制間的關系,各機制的相互配合是完善經濟補償機制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實際應用當中,各機制間有缺位和越位現象的存在,影響了經濟補償機制效用的發揮。
三、針對低品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經濟補償機制的對策建議
1.調整稅費征收比例
由于我國資源稅費存在其定性不準確、稅費外延和內涵劃分有盲區、形成重復征稅等狀況,要想進一步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的補償效率,需對資源稅費制度進行改革。通過投入產出分析,科學確定資源稅率的征收比例,實行差別稅制,對重要的、稀缺的礦產資源、處于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功能脆弱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征收重稅,而對供不應求、前期開發投入較大、注重與環境相容性的低品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降低稅費征收比例,將所收的稅費用于礦產資源開發過程及后期生態環境補償中,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2.征收稅費專款專用
集中資源稅費資金,堅持“專款專用,專款定向專用”的原則,調整資金使用方向,擴大用于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的支出比例,同時加強對低品位礦產資源的政策補償、資金補償、技術補償、項目補償等方面的資金投入。
3.改善礦產資源價格決定機制
當前,我國的礦產資源價格只是反映了礦產資源的直接生產成本,并未包括因開發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治理成本,以及資源的補償費用。因此,應結合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損失和資源的補償,對我國資源的價格及其形成過程進行改進,使之真實體現低品位礦產資源的產品價值。
4.兼顧礦產資源節約與補償
過去,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粗放式的手段,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對有限的資源造成了巨大地浪費。通過建立低品位礦產資源的節約與補償機制,一方面提醒人們礦產資源是有限的,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務求節約,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促使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通過低品位礦產資源補償機制,可提高開發者的開發費用,促使其采用先進技術,在節約資源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開發,提高資源的綜合使用效率,利于資源型企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安建,王高尚,張建華,等.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劉勁松.中國礦產資源補償機制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5,(2):10-15.
[3]先禮瓊,龔少華.構造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補償機制[J].特區經濟,2005,(6):312-313.
作者簡介:付 俊(199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