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 李艷彥 史曉萍 馮彥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在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推動下,作為教育者,應將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達到校內知識流動、校外資源共享和技術擴散,從而更有效的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致力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教育,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綠色創業”“職業擔當”等創新創業的時代性名詞的體現。當今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對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品賦予新的內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精神與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評估當中,才能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質,培養出社會和企業發展所期望的人才。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普遍處于“點狀”結構,主要存在著學校缺乏系統的課程安排,即使有課程,也只是往浮于表面,并無系統可言。其次,學校內部毫無統一管理,創新創業教育并非像其他公共課程一下具有專門的教研室,而此項工作的各個部門看似各司其職,實際各自為政、步調不一,資源和管理也都比較分散。最后,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處于“閉門造車”的初級階段,與其他兄弟院校以及企業單位缺乏聯系,沒有為學生有效的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以及交流和展示的平臺,更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途徑
(一)高職院校要從“小眾教育”走向“大眾化”,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一度是少數有創新創業意愿學生所學習開展的,當越來越多的學生躍躍欲試投入創新創業大軍之時,尤其是要形成以專業教育為主陣地,以課堂教育為主體的新格局,最終達到覆蓋全體學生、貫穿整個學習歷程的普及型教育。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尋找多元化、分層次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創新創業教育從“小眾”上升“大眾”,這樣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的加入到學習當中,最終達到展示學生成果,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的目的。
(二)將課程的“碎片化”模式轉向“嵌入式”模式
據了解高職院校目前開設的有關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課程包括:就業指導課程、創新專業課程以及以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為目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性課程。課程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層基礎,就必須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這就需要將課程的碎片化模式轉變為構建“嵌入式”課程。那就是要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和支持創新創業成果,將創新創業的知識體系、精神理念嵌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實行學分認定。更要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把特定的專業、職業背景嵌入到創新創業的基礎性課程中,使之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為細無聲”的效果。
(三)創建師資與學生交流交換平臺和交換機制
共同建立京津冀地區區域性師資與學生的交流交換機制,實現教師區域間優勢互補(互派教師或培訓師),打造“京津冀一體化”師資互融、學生互學交流平臺。這些現代服務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平臺的建立,可充分整合區域內優質資源,共同培育符合“京津冀一體化”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型技能人才。
還可以與京津冀三地的企業合作,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服務業”對話機制、“京津冀一體化現代服務業”區域項目協同創新機制、“京津冀一體化現代服務業”科學研究區域共研機制以及“京津冀一體化現代服務業”校企合作區域聯動機制,從而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四)創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區域性平臺
目前很多高職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往往都是從活動切入,隨之“創業園”“創意園”的興起,創新創業的校園氛圍日漸濃厚,但大多還停留在“閉門造車”的初級階段,學生“激情有余”而“內功不足”,很難形成持久的積聚效應。然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類平臺終究還是校園“小舞臺”,難以完全滿足創新創業的高度開放性要求。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個成果評價與展示的有效工作機制。同時加強區域人力資源需求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充分整合京津冀區域內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優質資源,組建“京津冀一體化現代服務業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盟”,定期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對話”高端論壇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界對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需求成為了首要任務。
總之,建立豐富而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改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環境與方法,才能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楊飛.淺論加快落實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17).
[2]賈文華.學生的創業困境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
[3]魏小琳.當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制約因素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3(12).
作者簡介:安 博(1985-),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艷彥(198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史曉萍(198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馮 彥(1981-),男,漢族,河北井陘人,學士,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課題《“萬眾創新”視角下校園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創建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030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