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生
摘 要 體育旅游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部分是以體育活動為主,旅游者在旅途中參與的各種身體鍛煉、體育競賽與康復、體育文化交流等一系列與旅游地、旅游企業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旅游。如果想要體育旅游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對所研究的地區體育旅游情況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本論文以西安市體育旅游目前的情況進行研究,結合西安市體育旅游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與之相應的結論、建議,爭取為西安市的體育旅游的開發與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體育旅游 西安市 影響因素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40-01
體育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旅游是一種讓人強身健體、削減生活和工作壓力的活動。體育旅游具有體育所特有的魅力,它表現出觀賞性、力量性等特征,進而滿足不同旅游愛好者的需要。從旅游的角度來看,體育不單是娛樂、消遣、調節情感、獲得經濟效益的手段,而且是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教育培養和塑造人關于美好心靈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發揚體育旅游產業,促進經濟效益和精神效益的同時發展。
對于西安而言,它的體育旅游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那是什么制約著西安市體育旅游的發展呢,又怎樣改善西安市體育旅游的近況?這些是為更好地促進西安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西安市體育旅游影響因素,主要以雁塔區、長安區、碑林區、蓮湖區和未央區的市民為調查對象,真實可靠。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國內外體育旅游相關書籍、雜志,以及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文獻材料的支持。
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調查內容設計了問卷,將問卷隨機有效的發放給各個區的居民,問卷共發放了600份,回收了568份,回收率為94.7%,有效問卷542份,有效率為95.4%,具有有效性。
3.數據分析法
把收集到的數據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并據此制作表格。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現狀
西安市體育旅游概念的了解程度:
在制作的過程中,為使問卷真實有效,在問卷的開頭添加了一份說明,在這份說明中對體育旅游的概念進行了闡述,避免了在填寫時出現胡亂填寫的現象。調查之中,約有52%的市民不知道體育旅游,48%的市民知道體育旅游,說明體育旅游在西安市市民中還未認可。對分析得出,很大一部分的市民對體育旅游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男性對體育旅游的認識高于女性,對此,可以更多的對男性市民進行體育旅游市場的開發。
(二)西安市市民參與體育旅游的影響因素
1.用于體育旅游的費用支出
體育消費指在參加體育旅游中的經濟支出,由于參與人群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于自身工作的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其在旅游支出上的差異。調查之中發現,市民體育旅游消費在400元以下的有8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3.2%;在401-700元之間的有16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2.2%;在701-1000元之間的有95人,占了總調查人數的24.6%;消費1000元以上的有39人,只占10.0%。西安市市民參與體育旅游消費比例一目了然,表明西安市市民在體育旅游消費上有點欠缺。
2.體育旅游者參與項目
調查之中發現,被調查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進行休閑性體育旅游和健身性體育旅游,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他體育旅游的發展。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狀況?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刺激性體育旅游的場地、器械、裝備要求都比較規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由于西安市民對體育旅游了解不高,以及體育旅游市場的不成熟,導致了西安市民不能更好地參與進來,西安市體育旅游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2.體育旅游是一項高消費的項目,所以市民的經濟實力也是影響西安市體育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安全問題也是影響西安市民參與體育旅游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將安全問題落到實處,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促進西安市體育旅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建議
1.增強政府、旅游部門與體育部門之間的聯合
應該加強旅游和體育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出一個新的機制,相互協同發展,更多的投入資金在體育旅游的這一項目中,提高體育旅游開發的經濟參與成分。
2.加大媒體宣傳,創新體育旅游形式
由于宣傳力度的不夠,導致了西安市民對體育旅游的了解程度較低,所以參與度也不理想,制約了西安市體育旅游的發展。所以,應該加大對體育旅游項目的宣傳力度,創新體育旅游形式,為體育旅游發展增添活力。
3.加強體育旅游相關設施建設
刺激性體育旅游的設備場地要求比較規范,因此要加強對專業人員的知識培訓,豐富其服務經驗,提高體育旅游服務者的服務水準。加強體育旅游相關設施的建設,為市民的體育旅游提供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陸元兆,戴昌松.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體育科技.2002(3):2.
[2] 劉青.體育旅游的概念界定研究[J].現代商業.20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