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本文以高職院校《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為例,首先闡述了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內容,其次分析了項目教學法在《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最后,探析了《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會計綜合實訓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中的必修實踐課,旨在提高學生的會計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如何提升《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質量,采用仿真模擬的會計實訓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而項目教學法將有助于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項目教學法發源于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從項目的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環節都由學生自己參與、負責、處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項目為核心、教師唱配角、學生唱主角這三大方面;就《會計綜合實訓》這門課程來講,具體表現在以87筆日常經濟業務為主線,由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從填制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到編制財務報表這一系列完整的賬務處理過程。
在我國,近幾十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陸續引進了項目教學法的觀念,并對項目教學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會計綜合實訓的項目教學法研究較少。
二、項目教學法在《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制定課程內容,明確教學任務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構造一個反映制造業會計業務處理過程的學習項目,包括認知企業及會計工作、建賬、日常經濟業務處理、成本核算、期末會計事項處理、會計報表與納稅申報編制六個子情境。[1]
(二)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
1.人員分配
實訓第一節課開始時,教師把學生們分成若干個小組來模擬公司的財務部,每個小組4名學生,分別擔任會計主管、出納、制單會計和記賬會計。分組的標準是各個小組的實力盡量保持相當,例如: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相互搭配、男生和女生相互搭配。
2.任務部署
每節實訓課開始之前,教師把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告訴學生,要求學生熟悉每個子情境中的工作任務,并指出每個子情境的重難點及各個崗位具體負責的相關事宜,指導學生做好工作計劃。
3.工作準備
根據教學任務,提前告知學生準備好完成工作任務的相關會計資料,這些會計資料包括各種相關原始憑證、明細賬、銀行存款和現金日記賬、總賬及三大財務報表。
4.任務實施
任務開始實施階段,由教師講解完成本工作任務的基本流程,強調需要注意的問題。
任務實施進行階段,師生應遵循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個別指導的原則。教師要在任務實施中細心觀察每個小組的工作進度與規范。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出,對任務完成較慢的小組要進行督促,保證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
任務結束的時候,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保證桌面、地面、會計資料擺放的整齊有序。
5.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小組自查和教師檢查。小組自查是指每個工作任務結束之后,小組成員之間的縱向檢查和小組之間的橫向檢查;教師檢查是指教師隨堂檢查和階段性檢查,主要是對任務實施過程的檢查和實施成果的檢查。
6.成果評價
采用“綜合評分法”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該方法主要包括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兩部分,其中過程考核占70%,結果考核占30%。過程考核主要包括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結果考核包括會計檔案資料、小組匯報及實訓報告。
三、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析
(一)保證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異于常規的教學方法,其自身必定存在一定的優勢與不足,不能完全代替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因為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主動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而項目教學法更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它不是“萬金油”,不完全適用于每一節課,教師要結合講授內容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或者搭配其他的教學方法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例如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以致于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2]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據調查,現在的學生多數缺乏學習積極性、厭倦懈怠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一個全體學生參與、活躍的課堂氛圍,是當下高職教育面臨的癥結之一。而項目教學法正是針對這個癥結應運而生的,它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以真實、生動、精彩的經濟業務為案例,以完成項目為脈絡,增強了會計實訓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選擇合適的實訓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會計實訓教材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版本不盡相同,而且或多或少的存在編寫錯誤。作為會計實訓教師,在開課之前,應當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并結合本專業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挑選一本適合學生、適合教學的實訓教材,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1]孫萬軍.會計綜合實訓(第二版)[M].高教出版社,2014.8.
[2]孫麗霞.高校會計實訓課程改革探析[J].商業會計,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