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
摘要:十八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西方某些價值觀似乎不謀而合。面對當前的形勢,只有分析兩者的根本區別,才能充分了解西方價值觀的本質,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本文從歷史起源以及兩種價值觀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兩個角度論述了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從而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特色”。
關鍵詞:西方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主 平等 法制 自由
中圖分類號:B8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63-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國國民整體素質、道德水平并沒有達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水平。為順應這一時代要求,黨的十八大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提出了“三個倡導”。自此,在理論界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有人認為“三個倡導”中民主、平等、法制、自由等內容似乎與西方宣揚的“普世價值”不謀而合,然而無論是從兩種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現代意義還是他們的政治內涵而論,這一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一、中西方價值觀的歷史起源
1. 民主(democracy)
西方價值觀的民主起源于希臘城邦文明,雅典城邦的民主制是希臘民主制的典范。當時的民主制是直接的民主政治,最高權利機關是公民大會,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和平和立法等國家大事。全體公民每個月都要參加幾次公民大會,解決城邦的各種重大問題。
每個公民都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都可以出任公職,并且輪流成為陪審團法庭的成員。[1] 由于在城邦中公民這一概念并不包括婦女和未成年兒童,也不包括奴隸(被稱作會“說話”的工具)、外邦人和邊區居民,只有祖籍為本邦的成年男子(早先還要受一定的財產限制)才能取得公民的資格,所以所謂的民主自從形成之初即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在我國,幾千年的君主集權制下的封建社會使得我國的民主思想沒有那么久遠的歷史淵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使他們在我們指引的道路上走,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么??梢娪绊懳覈鴼v史上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之初就絲毫沒有民主的思想。
直到近代辛亥革命后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思想激進的陳獨秀才把“德先生”(democracy “民主”一詞在當時的翻譯)引入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出的民主,是指“脫離奴隸之羈絆,以完齊自主自由之人格”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而剝奪之”[3]。我國民主思想被介入之處還包含了自由、法制的思想。
2. 平等(equality)
希臘城邦文明作為西方民主制的典范,“平等”也進入公眾的視線。但是無論是受人稱贊的民主制還是最早的平等思想,都只是相對而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平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身體上的不平等;從而,人們盡可能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約定并根據權利,他們卻是人人平等的。[4]
我國早在奴隸社會的周王朝時,就稱武王是“受命于天”,王權是上天授予的,神圣不可侵犯。自此,我國歷代君王也都自命為“天子”,把自己的意志假托為上天的命令。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南朝時期《后漢書》中記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意思是人民可以是天子坐穩天下,也可以使天下大亂。雖然在各朝各代君主為了自身的統治,為了調節階級矛盾,對人民采取了各種態度,然而絕沒有君民平等的思想。
3. 法制(legality)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政治學》和《法律篇》中把法律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并認為法律是一根將國家理論串聯起來的金質紐帶。[5]羅馬帝國進入共和國時期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法律體系,其淵源主要是習慣法。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制定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對世界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各自的解釋,或提出不同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思想領域影響非常大的有法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飛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本褪侵鲝垺傲T黜百家”,崇尚法治。[6]“法”就是代表上層社會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
4. 自由(liberty)
始于14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其中包含了自由思想的萌芽狀態。人文主義者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意義,主張以人為中心,并強調人的獨立性和內在價值。他們宣揚人應當按照人的本性生活,人有人的自然,即自然的存在,按照自然規律生活。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是有感情和欲望的人,因此人的自然欲望和感情都是自然而然的。
教育界是我國先進思想的發源地。民國初期,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
二、中西方價值觀的現代意義
1. 民主
現代社會的民主形式大多為代議制民主,大多數歐洲國家實行議會制,美國實行國會制,選舉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憲法第二條中明確表示凡年齡未滿二十五歲,或取得合眾國公民資格未滿七年,均不得任眾議員。第三條中提出凡年齡未滿三十歲,或取得合眾國公民資格未滿九年,均不得任參議員。無論是參議員還是眾議員都需競選上任,而巨額的競選經費不是每個普通人都能夠籌集的,這樣一來,中產階級及以上階層的人更有優勢。
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打破了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新中國建立以來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制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代表的是廣大勞動階級的利益。從形式上看,中西方民主制的形式有相通之處,但本質是有區別的。
2.平等
美國獨立宣言第一句話即提到:人人生而平等。然而由于美國社會中財產的不平等而導致人民在享受各種政治權力上的不平等。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1868)第二款眾議員的名額應按各州人口比例進行分配,每州人口統計包括該州除未納稅的印第安人之外的全部人口。另外,自美國內戰以來,黑人并沒有取得與白人完全平等的權利。
新中國建國以來,人民參政議政,在政治上取得了真正的平等。我國憲法第一條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有效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權力。
3.法制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自我標榜為“法治”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2013年發生的佛羅里達州白人社區協警槍殺黑人少年馬丁,后無罪釋放的案件,無疑激起了美國大規模的示威,人們強烈呼吁廢除不平等法律??梢?,在某些事件中并未看到所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國建國以來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維護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進行了修訂,每次修訂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4.自由
熱愛自由是西方文化流傳已久的傳統。自由作為一項權利可以理解為人身、言論、行為和思想自由。美國憲法中明確提出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有持有槍支捍衛人身自由的權利。相比之下,美國人擁有更多的“自由”的權利,他們對自由的闡釋也是我們這些“外國人”所無法想象的。正因如此,才會有2013年震驚世界的斯諾登事件。所謂的言論自由絕不可以以犧牲國家利益為前提。
我國自古雖然有不少文人學者表達了對自由的追求,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無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更有清朝的“文字獄”,可以說對人們思想統治達到了極點。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人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把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古我國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諺語,我們認為的自由也是有別于西方的自由。
三、結語
一切價值觀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因為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不同,對不同社會的影響及意義會有很大差異。東西方核心價值觀反映了不同社會制度的本質。即使是說法相似的“民主”“平等”“自由”“法制”,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林.西方文化概論[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
[2]《論語》泰伯篇第八.
[3]龔書鐸,方攸翰.中國近代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32.
[4]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6-37 .
[5]羅軼軒.“無能意見”與“金質紐帶”——論法律在柏拉圖政治學理論中的不同地位[J].決策與信息,2015,08:217-219.
[6]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