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仁裕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是農村中學素質教育最重要的陣地,而思想品德教師則是其中的先鋒和主力軍。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明確思想品德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充分發揮素質教育中的學生主體作用,善于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學校、家庭、社會在素質教育中的三位一體聯動,并且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和專業素質。
關鍵詞:思想品德 教師 素質教育 農村中學 著眼點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107-02
素質教育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根本,是塑造新世紀人才的系統工程。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必須培養能適應新形勢下發展需要的中學生。隨著國內外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農村中學的素質教育與思想品德教學也遇到了新的挑戰。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如何著眼于當前的素質教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一、明確思想品德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德育,應放在首位,而德育的先鋒理所當然落在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上。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師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糾正有些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其他任課教師只需搞好本職教學工作的思想。長期以來,許多農村中學的教學圍繞著高考、中考轉,卻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和素質教育,從而出現了“高分低能”現象,如有些升入大學的學生生活不能自理,時有發生的大學生犯罪等現象。只有明確了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先鋒力量,才能在實踐中完成德育的任務。第二,轉變學生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傾向。長期以來,不管是社會、家長還是學校,都僅僅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素質的標準,導致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只盯著分數看。有些學生甚至教師形成了“分數好什么都好”的錯誤想法,結果只會培養出一些畸形的所謂“好學生”。筆者有一名學生,成績優異卻不愛幫助學習后進的同學,甚至當同學向他請教問題,他也推說不懂或沒空;而有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認為升學無望,“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轉變觀念,啟發他們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條,社會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引導學生努力成為合格的中學生。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是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主陣地。幾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許多實惠的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也隨之而來,侵蝕著社會主義三觀。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要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學生在各方面處于成長階段,可塑性很大。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對其一生影響極大。因此,思想品德課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發揮素質教育中的學生主體作用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要遵循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農村中學的素質教育中,這一原則顯得尤為突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這方面應如何去做?首先,要把這一原則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把教材內容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具體問題和現象聯系起來。例如,在解讀“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時,可以聯系當今社會經濟生活,增強學生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體會和認識。討論中發現,有的學生認為個體店方便群眾生活,有的學生卻碰到個體戶短斤少兩;還有學生談到家人在私營企業打工的艱難遭遇等。教師可以因勢引導和分析,指出個體私營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深入分析外出務工在不同性質企業當中可能存在的勞動待遇差別及其原因。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指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可能性,而其中的關鍵是轉變擇業觀念,不能將擇業分為三六九等。另外,許多技術類工種卻無人問津,形成“有些工作沒人干,有些人沒有工作干”的怪現象。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放下身段、架子和面子,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機,從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素質教育和價值觀引導。有學生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加入國際經濟體系,我國的經濟應處處充滿生機活力,但現在確實存在擇業難的問題。就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分析諸如“局部經濟泡沫”“產能過剩”等現象,并解讀中央推進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分析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工人下崗現象,指出他們再就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勞動價值觀。第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在不同情況下運用適當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利益。比如,在學習八年級“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一課時,就可以結合學生具體生活,來激發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的熱情。尤其是農村法律意識更是淡溥,這就要求農村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例如,通過讓學生扮演“小法官”來處理身邊常見的民事糾紛,可以激發學生學法用法的興趣,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為形成良好的守法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中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是圍繞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編寫的,是一套很好的素質教育教材。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大可不必舍近求遠,完全可以堅持以教材內容為主,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把素質教育寓于智育過程。有時會聽到以前的老教師說他們教出的學生沒禮貌,街上遇到了視而不見,一聲招呼都不打。其實,八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教材就有“我知我師 我愛我師”這一節。思想品德課教師就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從小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良好習慣。應當利用教材中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比如,在講述“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述時,可以讓學生列舉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神舟”飛天,“蛟龍”入海等。但同時,也應通過對南海沖突,釣魚島爭端等事件的解讀,激發學生讀書報國熱情,形成德育促進智育、智育帶動德育的良性循環。
四、注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聯動
素質教育不僅必須抓課內,也要抓課外。只有充分調動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合力,真正思想三位一體聯動,才能在農村中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取得實效。在學校里,應該合理利用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和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每周的升旗儀式可以使學生學會愛護國旗、尊重國旗,是看得見、體會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每周安排的勞動課,可以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精神。教師應該注意學生課余活動的安排。筆者所在學校就通過開展“學雷鋒、見行動、獻愛心”活動,鼓勵同學們向貧困學生伸出友誼之手,積極參與愛心傳遞;開展各種主題演講比賽,讓德育之花深入人心;組織“紅歌”比賽、書畫展覽等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建設并開放學生閱覽室,組織學生閱讀有益的雜志書報,引導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樣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與聯動,營造良好的素質教育氛圍。學校應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國家對中學生的要求和學校的規章制度,交流思想教育方法和學生在家表現,讓素質教育深入家長內心,并且讓家長也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發揮言行垂范的作用。在寒暑假,可以組織“學生志愿服務隊”進行社會調查、法制宣傳,幫扶五保戶、貧困戶等有意義的活動;組織學生歡送參軍青年,親身感受履行服兵役,保衛祖國的神圣使命與光榮。這些做法既可以豐富農村學生的假期生活,又有利于對中學生的素質教育。
五、加強思想品德教師專業素質和自身修養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應率先轉變觀念,更新衡量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標準,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必須從行動上體現出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改變單純依賴書本的教學方式,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因材施教;要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授課方法,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要善于肯定和贊美學生不太起眼的小優點。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不斷學習,更新自身的知識水平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以自身的行動教育學生關心天下大事、關心民生社稷。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還必須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以朝氣逢勃的形象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發。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牢記“學高為師、行正為范”的孜孜追求,才能在農村中學的素質教育中發揮先鋒和模范作用,才能體現品德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才能培育出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白倩.農村中學素質教育小議[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漢字文化卷四),2016: 238-239.
[2]汪宏林.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素質教育功能[J].遼寧教育研究,2001,01:44-45.
[3]王保國.論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程教師的職業素質[J].延邊大學學報,2014,04:127-133.
[4]王欣.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學的幾點思考[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東卷),2012.
[5]薛培培.素質教育視野下學校青少年情緒教育的對策與意義[J].學周刊,2016,32: 90-92.
責任編輯:孫瑤